请输入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医科普】今日小暑
时间:2024-07-06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唐·元稹

节气物候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意指天气开始炎热,却没有达到极致。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天”一般出现在夏至的28天之后,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

      小暑有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一候温风至”,小暑日后,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二候蟋蟀居宇”,五日后,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三候鹰始鸷”,再过五日,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防寒

      夏季炎热的气候提供了天然的桑拿,可以发汗祛湿,一身轻松,却也是一道坎,“自从五月困暑湿,如坐深甑遭深炊”。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持续的高温使人贪凉,因而医院的门诊总能见到不少因宫寒而痛经的女性在夏季病情加重。冷食冷饮、凉水冲澡、空调直吹,都是受寒的原因。《黄帝内经》中说,“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贼风邪气因得以入乎?”,天气炎热,人体阳气外浮,汗孔开张,最容易受到寒气的侵扰,所以我们要主动改变着装适应室内外的温度差,户外要透气防晒,室内要外搭披肩、空调毯。主要的防护对象,是我们耳后连及项部的三组以“风”命名的穴位:翳风穴(在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风池穴(在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风府穴(在颈后区,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它们是中医认为风寒之邪最易侵扰的部位,尤其需要注意防护,可以用丝巾遮挡,避免凉风直吹后头颈部。

小暑饮食

      七月将迎来三伏天,伏天人们往往食欲不振、疲乏倦怠,谓之“苦夏”。每年的5-10月份是肠胃疾病的高发期,人们往往认为这是由于气温升高,食物容易变质,传播致病菌的昆虫增多所致。但这只是表象,中医认为“壮火食气”,热盛耗气伤津,易伤阳气,加之人体阳气外浮,脾胃阳气变弱,才是夏季脾胃病丛生的根本原因。

      清暑热常用性味偏凉的食材,如绿豆、冬瓜、黄瓜、荷叶、竹叶、玉米须、莲子心等药食同源的中药材,但若苦寒太过,反而伤阳,不利于清热消暑。此外,药性偏凉的汤方宜应趁热饮用。

★小暑时节饮食养生★

补液生津兼祛湿

      夏季既可燥热干旱,也常见闷热多雨。在同一地区,常因降水情况而出现燥、湿大幅度的波动。燥热伤津需注意及时补充水分,汉代医圣张仲景提示,津伤胃燥之时,喝水的原则是“少少与饮之”,即以少量频饮的方式补充津液。夏季湿热症状明显时,需用芦根、薏苡仁、茯苓皮、竹叶等味淡之品,通利小便,湿祛则热易清。食物中的赤小豆、绿豆、冬瓜、丝瓜等,都有利小便的作用。

★小暑时节饮食养生★

芦根麦冬饮

【材料】干芦根30克(或鲜品100克)、麦冬10克,以沸水冲泡或煎汤。

【功效】清热生津,利尿,可作消暑饮料。

导引养生

      《遵生八笺》:“小暑六月节,运主少阳三气,月令温风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时配手太阴肺湿土。”

行功:

      小暑节气导引在每日丑时及寅时,以两手支撑,一侧腿屈曲,将足部压于身体下,另一侧腿伸直,用力拉伸3-5次,结束时叩齿、吐纳、咽液。

     (小暑与大暑节气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时期,季节中的长夏,五行为土,人体脾脏与之相应,故这两式节气导引主要是对脾脏的作用。脾之本脏位于身体中央,即腹部,但主四肢,《灵枢·本神》“脾气虚则四肢不用”,相反,亦可通过锻炼四肢来调整脾之功能。)

治病:

      腿膝腰髀风湿,肺胀满,嗌干,喘咳,缺盆中痛,善嚏,脐右小腹胀引腹痛,手挛急,身体重,半身不遂,偏风,健忘,哮喘,脱肛,腕无力,喜怒不常。

动静相宜:

      “汗为心之液”,多汗不仅易伤心气,还易导致阴液亏虚,而阴虚者阴不敛阳,容易出现心神不宁、烦躁不安、失眠等症状。因此夏季要静心,在顺应天时增加活动时间,帮助自身阳气生发的同时,避免在烈日下做长时间的剧烈活动,保持情绪稳定,注意补阴生津,方能宁心安神。

本文作者:硕士研究生高昭、黄梦文,副主任医师吕品

审核专家:治未病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提桂香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