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耳鸣的认识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耳鸣的记载,称其为 “耳鸣”“苦鸣” 等。中医认为,耳为肾之窍,为十二经脉气血所灌注,与全身脏腑经络联系紧密。耳鸣的发生,主要与肾、肝、心、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脑为髓之海”,脑是精髓和神气汇聚之处,当肾精不足时,髓海空虚,还可能出现脑鸣 。
首都国医名师、广安门医院针灸名家田从豁,非常重视人体气机的条畅,认为人体经络气血通畅是维持健康的关键。在耳鸣的治疗中,无论虚证实证,均需要疏通经络气血。田老认为耳鸣并非单治耳,而要宁心神、调五脏、养髓海。我院针灸科继承田从豁老专家经验,不断积累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受到患者广泛好评。
广安门医院针灸科提醒您:这些坏习惯正在伤害你的耳朵!
1.耳机 “绑架” 听力
很多人喜欢戴着耳机沉浸式听歌、追剧,甚至睡觉也不摘。耳朵长期暴露在高分贝耳机声中,内耳的毛细胞会逐渐受损,导致听力下降、耳鸣等问题。
健康贴士:正确使用耳机要遵循 “60-60原则”: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使用时间不超过60分钟。
2.挖耳 “陷阱”
耵聍其实是耳朵的 “天然保护伞”,能阻挡灰尘、异物进入,还具有抗菌作用。一般情况下,耵聍会随着我们的咀嚼、说话等动作自行排出。不当的挖耳方式容易损伤皮肤,引发感染。尖锐物品还有戳破鼓膜的风险,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引发中耳炎。
健康贴士:如果感觉耵聍过多影响听力,别自己动手,应到医院让专业医生处理。
3.熬夜、压力 “连累” 耳朵
现代人熬夜加班、追剧已成常态,长期睡眠不足会打乱身体的生物钟,影响内耳的血液循环,导致内耳缺血、缺氧,进而损伤听觉神经。同时,长期的焦虑、压力过大,会让身体处于应激状态,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内耳功能,引发耳鸣等症状。情绪上的 “小波动”,可能在耳朵里掀起 “大风暴”。
健康贴士:每天保证 7~8 小时高质量睡眠,让耳朵和身体各器官都能充分休息。
4.环境 “刺客”
长期暴露在高分贝环境中,内耳毛细胞会受到不可逆的损伤,就像反复被过度拉扯的橡皮筋会失去弹性,毛细胞受损后难以恢复,最终导致听力下降。还有坐飞机、潜水时不注意耳部防护等,都可能因气压变化造成耳部损伤。
健康贴士:尽量避开 KTV、酒吧、建筑工地等高分贝场所。乘坐飞机时,通过咀嚼口香糖、吞咽口水等方式平衡耳部气压;潜水爱好者要做好耳部防护措施。
中医养生有妙招——耳朵的日常 “保健操”
“鸣天鼓”
动作要领:双手掌心搓热后,紧紧捂住耳朵,让掌心完全贴合外耳道,手指自然放在脑后。将食指搭在中指上,然后迅速滑下,用食指轻轻叩击后脑部,会听到 “咚咚” 的声音,恰似击鼓。每天早晚各做1~2组,每组 36次。
保健作用:该动作能刺激耳部周围经络,促进耳部气血运行,就如同给耳朵做了一场 “声音按摩”,有助于缓解耳鸣、增强听力。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养生铭》中也提及 “亥寝鸣天鼓”,强调睡前进行鸣天鼓,能起到补肾健脑的作用,与耳部保健紧密相关 。
“干梳头”
动作要领:把双手手指微微分开,像梳子一样放在额头前,用指腹从前额开始,沿着头部中线向后梳理到后颈部,再向两侧梳理,重复这个动作20~30次。
保健作用:头部有多条经络与耳部相连,通过 “干梳头” 可以疏通头部经络,改善头部血液循环,为耳部提供充足的气血滋养,对耳鸣也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搓耳根”
动作要领:用食指和中指夹住耳根,上下来回搓动10~15次,耳根发红发热为佳。
保健作用:“搓耳根” 可促进耳部的气血流通,起到保护听力、缓解耳鸣的效果。
这些导引方法操作简单,随时随地都能进行。不过要注意,操作时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用力损伤耳部;如果耳部有伤口、炎症等情况,应暂停使用,等恢复后再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