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谈谈冬至养生
时间:2020-12-21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在北方,吃饺子是必不可少的习俗,传闻这种习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开棚舍药留下的。一碗“祛寒娇耳汤”更是经典,民间流传“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无论传闻真实与否,但冬至的到来,表明已进入最寒冷的时期。冬至之日,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之后白昼渐长,黑夜渐短,正是“数九寒天”的时候。

一年有两个至日,夏至和冬至,是阳极转阴和阴极转阳的关键点,是一年之中养生保健的大好时机。冬至过后,阳气始生,又称“一阳生”。《灵枢•本神论》有:“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人顺应四时气候,与天地阴阳变化的步调契合,调整人体自身阴阳来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发展。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壹】早睡晚起

谈谈冬至养生

“冬至”虽一阳始生,仍处封藏状态。《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冬至是万物闭藏的季节,应该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季要等到天亮再起床,尤其是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等慢性病的老年人, 要做到缓慢起床,否则可能导致血压急剧升高。

【贰】防寒保暖

谈谈冬至养生

冬至对人体来说是最好的调整身体、闭藏精气的时节。避寒以养阳,远离严寒之地,注意保暖以抵御寒气侵袭。阳气初生,要精心调养,阳气充足才能维持阴阳平衡,避免疾病发生,尤其是头颈、腰背、腹部、四肢等部位要加强防护。“头为诸阳之会”,阳气最为充足,保护头颈部,温煦之气可推动人体上下气机的运行。腰为肾府,先天之本,背为督脉和膀胱经所过之处,“阳脉之海”,可调节周身阳经气血,抵御外寒入侵。“背为阳,腹为阴”,腹部更易受寒邪侵袭,最怕受凉而生胃脘不适、腹痛腹泻等症。《脉法》有载:“圣人寒头暖足,治病者取有余而益不足也。”四肢末端有很多重要穴位,可通过揉按等手法充分刺激其穴位,达到疏通经络,御寒保暖的功效。“寒主收引,易致挛缩”,血管受寒收缩,容易导致疾病加重。《黄帝内经》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寒邪可能潜伏于体内,为了有效预防春季温热病的发生,冬季要注意御寒保暖。

【叁】减少剧烈运动

谈谈冬至养生

寒凉渐重,首先要顾护心脏,不宜剧烈运动。根据“冬季闭藏”的原则,剧烈运动可能因大量出汗而损伤阳气。最好减少户外运动的频率和时间,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柔和的运动,建议运动量以微微出汗为宜,运动时间最好在上午9-10点或下午2-3点这个时间段,运动量要由小到大,逐渐增加,注意做好热身运动,待全身关节活动以后再进行其他运动。

【肆】调畅情志

谈谈冬至养生

数九寒天,日照减少,景色单调,很容易出现季节性情绪失调。周围环境也变得暗淡萧瑟,给人一种毫无生机的感觉,容易让人出现抑郁情绪。多晒太阳。冬季光照时间明显减少,这也是让人们心情低落的重要原因。在中午阳光充足的时候,要出去走走,接受阳光的暖意,适当调亮室内光线,使周围环境色彩更鲜艳,听一些轻松愉悦的音乐,练习静坐、书画等养性,忌情绪波动扰乱阳气。

【伍】适宜进补

谈谈冬至养生

俗语说:冬天进补, 开春打虎。肾气应于冬,冬季食补以补肾精、温肾阳为主。适宜进补可以使得能量贮存于体内, 有助于人体阳气的升发,提高机体免疫力,外邪不犯。但“过犹不及”, 冬至不要吃过于辛辣的食物以免生阳动火, 致使内热积累, 郁热上冲。过食羊肉等肥甘厚味,聚湿生痰。切忌盲目进补,应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感冒发热等患者在未痊愈时不要随意进补,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也不宜过多进补。而老年人脾胃虚弱,不可过食肥腻咸辣之品,建议少量多餐,均衡饮食,以维持阴阳平衡。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