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医师节征文 | 光阴的故事——眼科桑子瑾
时间:2024-08-21

      医师节期间,为彰显医务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践行医者初心,牢记健康使命, 我院举办了“提升医疗质量,改善就医体验”主题征文活动。活动收到全院医、药、护、技人员的积极参与,经专家评委打分,最终推选出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3篇、优秀奖6篇。优秀作品选送中国中医科学院参加决赛。

光阴的故事

桑子瑾

      2024年7月15日是无数个忙碌的工作日中平常的一天。早交班查房后住院医生工作站里陆续收到了当天新入院患者的信息,在一串“415***”的数字中赫然出现了一个“050***”的号码,它像一枚扔进池塘的石子儿,在年轻大夫中溅起了水花。

      大家七嘴八舌:“这么资深的住院号,患者怕是有90多岁了吧?”“哇,病案首页显示这是第32次住咱医院!”“从2000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来!”“32次?!这是得了多少种病啊?”“没多少,除了1次住过别的科,剩下的31次,全在眼科!”……

      水花散去,医生办公室里沉默了一会儿,大家一边查阅它的既往电子病历一边思忖着:“什么眼病需要治这么久?”“治了几十年,效果好不好?”“患者这次入院的情况怎么样?”……这串堪称“眼科之最”的住院号所激起的涟漪久久未能平息。

      听着这些议论,我知道王阿姨(化名)又来了,我认识她的时间比我的工龄还要长。王阿姨今年70岁,北京人,自打青年时期就开始在各大医院辗转求医,眼科同行们对她的诊断明确而一致——“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此病具有遗传倾向,发病者大多自幼年时期就出现夜盲,后因视野逐渐缩窄,犹如管中窥物,伴随逐年加重的视物模糊,直至失去光明。

      许多医生摇摇头告诉她:“这病治不好,我也治不了。”有的则委婉劝慰说:“去看看中医吧。”

      年轻的王阿姨来到广安门医院寻求治疗。那时的眼科已负盛名,聚集着一大批经验丰富的名老中医和西学中骨干。王阿姨的病在那时被诊断为“高风内障”。

      中医眼科对此病的认识由来已久,其证候最早记载于宋代《太平圣惠方》,病名首见于明代《证治准绳》,名曰“高风雀目”。《原机启微》 《秘传眼科龙木论》 《目经大成》等古籍中对该病的病机、治法、用药等有较为详细的阐述。

      以唐由之、韦玉英为代表的我院眼科名老专家,都为王阿姨诊治过。中药、针刺等传统治疗方法能够帮助千百位像她一样的视功能减退患者改善症状、延缓进展。

      前辈们总结凝练出许多经方验方,制成简便效廉的院内制剂——补肾明目颗粒、明目逍遥颗粒、培元益精丸、养血明目丸、益气聪明丸、养阴明目片、止血明目丸等等。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人们背着一包包药盒药袋、记着一句句医嘱、怀着重见光明的喜悦、带着对未来生活的信心返回家乡。

      1993年12月25日,39岁的王阿姨因病情加重首次来我科住院,当时她看东西时而明亮时而暗淡,接受了很长时间的医治,看到其他白内障手术患者短短几天就能复明出院,她的内心更受煎熬。

      窗外虽是漫长的冬日,而病房里却有令人暖意融融的悉心治疗和温馨护理,次年4月5日她迎着明媚的春光走出病区,与眼科团队朝夕相处的101个日夜让她感受到广医眼科的精湛医术和优质服务。

      31年时光流转,尽管她的主管医师换了一任又一任,护理团队更新了一轮又一轮,但是病情的变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一直被我们手递手地交接着。传承与发展一直是广安门医院眼科坚定不移的前进方向。

      2010年,高风内障病(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青盲病(视神经萎缩)、圆翳内障病(老年性白内障)被列为我科首批优势病种。在继承前辈经验和总结历年验案的基础上,科室对这几个病种的辨证用药、处方化裁、针刺配穴、饮食调护、起居活动、中医外治法配药及操作流程等诸多内容进行了规范梳理和书面归纳。

      在患者的口口相传中越来越多的眼疾人群在广医眼科找到了同病相怜的伙伴、找到了自己信赖的医生护士。不少患者反馈说:“这里仪器设备齐全,检查方便快捷,基本不用预约;这里医生态度和蔼,解释详细易懂,有耐心听完患者的话;这里住院条件好,病房里磕不着碰不着,护士技术全面,刮痧拔罐艾灸很舒服;这里中药材品种多、质量好、价格还不贵……” 他们从这里找回了光明、找回了色彩、找回了眼前的手指、找回了镜中的自己、找回了亲人眼中的笑意、找回了平凡生活的滋味。

      在眼科几十位高风内障患者中,王阿姨的依从性最好,治疗周期最有规律,2005至2012年每年住院一次,其间我科引进了几台高端眼底检查仪器,能够精准分析患者视网膜形态和功能变化。2013至2023年,她每年住院两次,其间我科具备了眼专科护理人员、新增了六七种中医护理技术、引进了高端人工晶体和微创手术设备,王阿姨接受了双眼白内障手术,还带着她同病的姐姐多次来治疗。

      眼患不治之症,王阿姨不可避免地对失明抱有恐惧和担忧。视网膜色素变性在世界范围内仍是医学难题,上海、广州、英国、美国她都打电话或者托人去咨询过,从多个渠道获取着该病的研究进展,偶尔会拿些中英文简报向我求证。我一有好消息也会与她分享,基因研究又有新发现了,靶向药物已经开始一期临床研究了,诸如此类。

      查房时我们会一起对比历次的检查报告,视野范围、黄斑厚度、眼电生理等等,从而调整治疗方案,她也会准确地描述对药物、针刺、理疗的反应,“今天扎上针后,眼眶热乎乎的” “昨天睡得香,今早余光都能看到隔壁床了” “你们自制的中药眼贴不错,出院能不能带几个”……

      今年王阿姨已经第三次入院,在我们认识的十几年里,她的中心视力从0.6缓慢降到0.4,视野从20°逐渐缩小到15°,最近如此频繁地住院,说明她的视功能正遭遇极速滑坡,我不禁替她捏一把汗。前几天值班时她找我谈心:“小桑,我又去咨询过专家,说我的眼睛在有生之年不会瞎!”“哦?有突破?”我问到。“不。他们说我这些年治的很好。你们这里药品最全、疗法最多、效果最明显、我对这里也最熟悉,往后是离不开你们了!” 我握了握王阿姨的手,心中何尝不感慨!王阿姨与我母亲同龄,我亦与她女儿同岁,我发自内心地希望她能拥有一个自由健康、光彩温暖的晚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医者之心又何尝不是父母之心、儿女之心?广安门医院眼科始建至今69年,虽医护人员更新迭代、门诊病房几度迁址,然医疗技术稳步提高、医疗质量逐节攀升、医疗流程日趋优化。“以我岁月之光阴,护您眸中之光明”,是广医眼科人始终不变的初心,而王阿姨无疑是历时最长、最真实客观的见证者。

      我们的故事,日久弥新,未完待续……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