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治痹从“辛温”转向“辛凉”!广安门医院这一团队传承40年攻坚风湿免疫病
时间:2025-04-21


       40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病科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创新了风湿免疫病的中医诊疗思路,提出了“体脏合痹”理论,并主张以“和正调衡”为总体治疗原则,指导风湿免疫病的个体化、系统化防治——

广安门医院风湿病科团队合影

       风湿免疫病,是以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血管及有关软组织或结缔组织为主的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常被称为“不死的癌症”。该病可引起多系统、多器官损伤,虽不直接致死,但致残率高、治疗费用高,容易复发,很难治愈的特点,让很多患者与疾病之间形成了长期的“拉锯战”。

       这些“战争”的创伤,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以下简称“广安门医院”)风湿病科的病房很容易看到。晨僵、皮疹、关节肿痛、肾脏受损……这些多器官受累的症状成为笼罩在患者头上的阴云。

       为攻克风湿免疫病,数十年来,几代中医人以中医思维指导临床实践,创新性地提出治疗风湿免疫病的中医原创理论。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主任委员、广安门医院风湿免疫中心主任姜泉就是领军者之一。她表示,风湿免疫病多呈现肢体与脏腑同病的复杂特性,体脏分治的单一辨治体系已不能满足当前临床需求。基于中医五体痹、五脏痹理论,在传承名老中医治痹学术思想、总结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姜泉团队创新性提出“体脏合痹”学说。在这一原创理论指导下,风湿免疫病患者逐渐摆脱疾病的阴霾,恢复正常生活。

传承精华

引领中医风湿病治疗

       20世纪80年代,中医专家们发现,随着新兴西药的不断研发,风湿免疫病的先期疗效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然而风湿免疫病的中医药理论缺乏创新、中医论治缺乏逻辑共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在防治风湿免疫病方面的发展。

       于是,时任广安门医院副院长的赵金铎提出,中医临床研究应该突出中医特色和优势。在赵金铎、路志正、谢海洲、刘志明几位老中医的主导下,成立了内科研究室,主攻痹症和心病,这在当时的中医界颇具影响力。

       这是全国首个以研究中医风湿病(痹证、痹病)为主要方向的科室,也是广安门医院风湿病科的前身,并创建了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此后对风湿免疫病开展了系统而科学的中医药研究。

       1983年,初入广安门医院内科的姜泉,在跟师国医大师路志正的过程中,她深感风湿免疫病的复杂与疑难。此后四十余年的时间,如何更好治疗风湿免疫病,成了她的人生课题。如今,在广安门医院风湿病科几代传承人接力下,中医治疗风湿病不断取得新突破。

姜泉(前右二)跟随路志正(前右二)出诊。

       “在我的从医生涯中,路志正和谢海洲两位老师对我影响深远。”姜泉说,路志正崇尚脾胃学说和温病学说,发展了痹病理论,提出“燥痹”“产后痹”等病名和辨证论治内容,推动风湿病学科建设;谢海洲提出了治痹要扶正培本、祛湿健脾、利咽解毒,寒痹宜温肾、热痹宜养阴、寒热错杂宜通、久病入络宜活血搜剔的学术思想,强调祛湿健脾法,得到临床广泛应用。

       “中医理论是中医师临床诊疗疾病的法宝利器,只有在深度把握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转归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诊疗思维。因此,应在邪盛正衰理论下理解风湿免疫病的中西医发病机制和中西药物祛邪安正的诊疗思维,才能发挥出中医治病的特色,更好地为风湿免疫病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姜泉说。

找到突破

治痹从“辛温”转向“辛凉”

       “梅开五福”是挂在姜泉办公室的一幅十字绣。这样一幅精致的十字绣,出自一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之手。这双手曾经手指肿胀、僵硬、不能弯曲。看似简单的动作,如拿筷子、穿衣服,对于这位患者来说却难如登天。姜泉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为治则, 患者的症状不仅得到极大缓解,还能够绣出精美的十字绣。

       敢于突破思维桎梏,是姜泉从医生涯的最大特点。

       作为风湿免疫病家族中的一大类,中医学将类风湿关节炎归属为“尪痹”范畴。其病因病机以《黄帝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为最早论述,以“五体痹”“五脏痹”为早期分类。

       但姜泉并没有因循守旧,她认为:“随着时代变迁与地理、气候的变化,以及饮食结构和社会意识的改变,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病机与分型也与早期有所不同,风、寒、湿病机已不能全面概括类风湿关节炎的疾病特点。”

       姜泉坦言,这一理论刚一提出,也受到了很多质疑。面对这些质疑的声音,她没有退缩,而是埋头苦干。“我们只有用数据、证据、疗效去证明。”姜泉说。

       她以中医药对类风湿关节炎终点结局——骨破坏的干预为突破点,于国内率先开展了类风湿关节炎证候分布及病证规律研究,重点开展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评价及机制研究。

       在研究中,团队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出现的关节红、肿、热、痛症状伴炎症指标上升时的表现与传统的风、寒、湿痹有所不同,多属于湿热证范畴,运用清热利湿活血类方药投之即效。故而,团队证实湿热瘀阻证是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最常见证候。风寒湿邪可诱发或加重病情,但导致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破坏的直接病邪却不仅是风寒湿之气,湿热夹杂瘀血既是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核心病机,又是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关键病理机制。因此,姜泉提出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主要病因病机为外邪入侵机体,郁久化热,湿热毒邪久恋,血凝痹阻经络,病邪深入骨骱,胶着不去,腐蚀筋骨气血,致关节肿痛僵硬,甚则导致骨破坏。在治法上,强调清热活血法是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重要治法,治痹从“辛温”向“辛凉”转变。

       “治痹从‘辛温’向‘辛凉’转变,是中医治痹病的理论突破。临床疗效也告诉我们,只有不断理论创新,才能永葆中医生命力。”姜泉说。

创新理论

聚焦痹病多系统损害

       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取得突破后,姜泉又将目光聚焦到其他风湿免疫病的治疗上。她认为,对于风湿免疫病这个大家族来说,想提高中医的疗效,形成新的中医理论至关重要。

       “风湿病临床表现常是上下同病、表里同病、脏腑同病,因此辨治疾病不能仅限于局部病灶生病之脏,还应着眼于与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的脏腑。”老师路志正的学术思想给了姜泉很大的启发。

       姜泉表示,风湿免疫病具有多系统、多脏腑受累的特点,其累及脏腑出现相应症状时,均可按脏痹论治。脏痹雏形始见于《素问·痹论》所论“五脏皆有合……内舍于其合也”之五脏痹。随着国内外对风湿免疫病认知的逐步深入,发现风湿免疫病几乎可以攻击人体的任何器官系统,且多系统受累的临床表现千变万化,故而五脏痹已无法完全概括脏痹的范畴,脏痹的概念需扩展外延。

       在传承前人思想精粹的基础上,姜泉以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及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立足“五体痹”“五脏痹”传变与风湿免疫病的发展和转归,创新性提出“体脏合痹”理论。

       姜泉介绍,体脏合痹是基于中医传统理论,结合风湿免疫病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临床特征而立论。其拓展了“体”“脏”的内涵与外延,将五体、九窍、玄府、十二节均归属于“体”,五脏、六腑、髓海、心包等皆归属于“脏”。体、脏由血脉、经络相连,表里相合,相互影响,融为一体。

       姜泉认为,过于拘泥于五行视角,难以解读风湿免疫病多系统受累所表现的体脏间复杂联系,如肌痹不独碍脾、脉痹亦可引发肾痹、皮痹可与肌痹同病、肺痹可与肾痹共存。因此,认识体脏关系要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将体脏视为一个互为统属、相互联系的动态平衡的精密网络,充分认识到任意一点的变化都会导致整个网络受到影响。其次,经络系统沟通内外,网络全身,对阐释病机变化、指导疾病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经络学说是体脏合痹认识的科学依据,在风湿免疫病的诊疗中也应重视经络的作用。另外,气血津液在脏体间循环流动,其生成转化是脏体间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代谢的媒介和动力。最后,情志失调亦可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内生五邪、六郁,引发风湿免疫病。

       “体与脏紧密联系,表里相合,互为统属,相互依存,通过五行的体脏系统、经络的循环沟通、气血津液的濡养、脑髓的意识活动,构成了关系密切的系统网络,‘体脏合痹’的多元疾病演变过程契合风湿免疫病多系统损害的复杂特性。”姜泉说。

形成治则

“体脏同治”提高临床疗效

       2015年,姜泉接诊了一位干燥综合征合并血液系统受损的患者。西医给予强的松片治疗,疗效不显。姜泉认为,患者10余年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正气愈亏,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精不足,首诊选方以当归补血汤及六味地黄丸化裁,二诊患者热象较甚,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减,三诊遣方思路仍续首诊补益为主,四诊继续加强补虚之力,后患者症状改善,病情平稳。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临床中姜泉逐渐认识到风湿免疫病发病根本在于正邪失衡,需要通过调整正邪关系恢复机体免疫稳态。因此她提出“和正调衡”的治疗原则。

       “和正调衡”即以和正祛邪为法,通过药物和/或非药物疗法对相关风湿免疫病进行干预,可通过多靶点起效,对多种具有生物拮抗关系的免疫细胞和多种细胞因子形成针对性的平衡调节,从而恢复免疫稳态,即所谓“多靶调衡”。因此,“和正调衡”非独“和法”,其重在“衡”。中医药治疗不单纯是扶正或者祛邪,而是强调恢复免疫状态的再平衡以达到缓解疾病之目的。

       在“和正调衡”的治疗原则下,形成了以“体脏同治”为核心的治疗理念。

       姜泉介绍,“体脏同治”是指根据体脏合痹的特点,把握多系统损伤规律及防治时间节点,通过施治以断病因、定病位、逆病性、截病势,从而祛邪安正、和正调衡,达到控制疾病活动、防治多系统损伤、避免病情进展与重叠转化、延长生存期的诊治目的。她举例阐述了“体脏同治”的治疗理念。如雷诺现象常因紧张或寒冷等因素诱发,表现为肢端皮肤颜色间歇性苍白、紫绀和潮红,常见于硬皮病等疾病,多从肝论治,治以疏肝理气、通畅气机。如干燥综合征常采用健脾益气之法治疗,使脾气健运,津液输布,孔窍得养。

       从动态、时空多角度实现中医理论创新,以疾病为小切口、以临床疗效为基石,完善理论创新,是新时代中医药人守正创新的应有之义。“体脏合痹”原创理论和“体脏同治”治疗理念的形成,正是姜泉团队中医思维指导临床实践的写照。

       “我们要顺应新时代疾病特征,遵循中医药研究规律,形成符合时代需要的中医风湿病创新理论,不断增强中医原创思维的学术引领性、权威性、科学性、实效性,推动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病的传承创新发展。”姜泉说。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