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三环节筑牢中医急诊“抗疫堤坝”
时间:2023-01-12

近日,中国中医药报记者到我院急诊ICU进行专题采访。

随着“新十条”政策公布,1月初,前往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就诊的老年患者增多,尽管相比前两周日就诊460人次的最高峰值已经有所下降,但急诊的走廊里仍然排满了加床,门口的供氧设备从早到晚都有人来使用。

面对疫情“浪潮”,急诊科作为第一道防线的压力可想而知,广安门医院从发挥中医药优势,到全体人员的坚守,再到急诊坚持平战结合的管理,每一环都紧扣人民至上的核心,牢牢构筑起应对疫情浪潮的“堤坝”。

图为齐文升(左一)为患者把脉。罗乃莹摄

环节一: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

以中医药应对轻症,抗击重症

与门诊不同,急诊科的药房就在挂号处旁边,开完药患者便可直接到窗口取药。67岁王大妈刚在窗口按处方拿了3天剂量共6袋宣肺止咳饮,“我信赖广安门医院,常来这里开中药。这次新冠感染后,一直有点咳嗽不见好,我觉得中药才能去根。”她说。

疫情之下,医疗和药品是每一个普通人安全感的来源。作为窗口单位,广安门医院急诊科早在1998年迎战北京流感疫情时就开始制定中医诊疗方案,获得了百姓一致认可。

“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尤其是近三年来抗疫的临床实战,我们在‘新十条’出台之后也是第一时间制定中医诊疗方案,总共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急诊科主任齐文升说。他介绍,一是此次北京疫情突出的表现是高热,所以应对高热有加减葛根汤,对高烧、头疼、全身酸疼这些方面效果特别好;二是针对嗓子疼等症状,中医认为有内热的,用加味银翘散;三是如果患者病情有耽误,发展成气管炎或者有病毒性肺炎表现,用宣肺消毒饮,针对热、毒、痰进行治疗;四是对一些转阴后遗留咳嗽等症状的,用宣肺止咳饮;五是可以通过调理脾胃、宣肺利尿泄火来预防,或者使用神术解毒饮治疗轻症。

类似于“大锅汤”,急诊科将上述5类方剂做成代煎药,成袋为患者准备好,“患者可以不用来医院,直接告知医生什么症状就可以拿到对应的方剂。”齐文升说,因为都是新冠感染,有一定的共性,这样可以提高救治效率。

实践证明,一般服药3天患者病情就有明显的好转,因此,急诊科里像王大妈一样来拿药的患者络绎不绝。急诊科还将方剂推广到门诊,医院专门成立开方门诊,进一步减轻急诊就诊压力和交叉感染的风险。

但对急诊来说,挑战更多的是病情逐渐加重的老年人群。“我们打了两次120,跑了4家医院,全都收治不了,最后还是广安门医院可以收治。到医院的时候急救车里氧气瓶的氧气已经快吸完了。”留观室一位患者家属说。

去年6月,广安门医院急诊科全面提升服务能力,重症医学科新址揭牌,坚持中西医并重,针对急危重症患者开展多途径、综合的中医特色疗法。

每周一、周四,都是齐文升带领科室医护人员进行ICU大查房的日子,从上午8点到中午12点,对27位重症患者,进行一人一方辨证施治,中医药全程参与救治。

把脉、舌诊、了解各项生化指标、查看影像,中西医结合诊疗重症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诠释。因为患者插管,可通过鼻饲、结肠点滴等方式将浓煎后的中药送服,见效快,疗效好。

“刚开始我们来了4位病人高烧不退,发烧到40度以上,吃了两粒安宫牛黄丸后,就逐渐度过危险阶段,开始好转。”齐文升介绍。

ICU里医护人员忙碌,墙上的时钟静静走过一分一秒,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一个个生命在时间的长河中延续。

环节二:工作岗位上的执着坚守

只有带病上阵“战士”,没有临阵脱逃“士兵”

面对疫情的冲击,刚开始,急诊科迎来的是几何级增长的患者,随之而来是医护人员陆续感染。

重症医学科护士长石福霞对那段“艰难”的时光感受颇深,“ICU里操作严谨,我不能让护士发着高烧进行工作。每一天下午都得重新调班,但仅过了4天,调班就已经变得很困难,凑不够人。”

在重症医学科,一个护士班次为6~7人,正常情况下3班倒,然而护士感染高峰时,同时有6名护士高烧休息,平均每个班次减少2~3人,最后只得改为2班倒,每天工作12个小时,但却有27张ICU床位的重症患者需要护士们目不转睛地看护。

根据诊疗方案,对重症患者护理,很多需要进行俯卧位通气,以提高患者血氧饱和度,“给全身插满管子的患者翻身,完成这一个动作需要3~5个护士互相配合,且至少需要10~15分钟,工作量非常大。”石福霞说,这意味着无论白班夜班,这些还没转阴、拖着虚弱身体的年轻护士都要在重症监护室里不停歇地工作。

“但大家都没有丝毫怨言,知道我没人可派了,下班后都自觉主动地留下来跟我说可以替班。”石福霞说到这里一度哽咽,她自己本人也只在家休息了一天半就回到了工作岗位。

一样短缺的还有医生,齐文升回忆,最艰难的时候急诊科只剩下他和另一名医生,他曾和这位医生一起面对急诊科汹涌的人流,连续工作超过24小时。

鉴于急诊科人手短缺严峻状况,医院迅速组织调配其他科室力量进行支援。“各个科室大概派了20多名大夫,60余名护士前来支援,很多人直到现在仍坚守在急诊科,虽然还没有通知具体回去时间,但大家都任劳任怨,跟着我们一直奋战在一线,这让我们很感动。”齐文升说。

除了人员支持,医院对急诊和ICU的设备支持和后勤保障工作也在同步进行。由于同时吸氧人数多、时间长,急诊科一度出现氧压不够、通量不足的情况,一接到急诊报告,医院就立刻调配大氧气瓶,确保患者第一时间可以通氧。

“我们科室的盒饭都提高标准了,从15块钱提高到45块钱,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医院从方方面面对我们的支持力度都很大。”齐文升说。

环节三:平战结合提升急诊能力

规范管理制度,注重人员培训

作为疫病防治和紧急救援的前哨阵地,近年来,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一直将“努力成为中医急诊和重症医学学科的标杆和行业典范”作为前行的目标。

2020年11月起,《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伍和疫病防治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依托医院名单》《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伍和疫病防治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方案》《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伍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多部重量级文件先后发布,把中医疫病防治和应急医疗能力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相关政策文件指导下,2022年6月,新急诊科全新“亮相”,不同于以往狭窄局促的急诊空间,宽阔明亮的大厅,条理清晰的导引线,崭新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像一张张名片,向患者呈现优质的中医医疗和护理环境,也为应对此次疫情从硬件环境上,打好了“提前量”。

其次,急诊科还不断做好日常药品储备和规范各项制度。从储备应对疫情常用的中药饮片、配方颗粒到骨伤科、内科、外科等常用应急药,以及配备现代各项医疗设备和修订管理制度规范,都扎扎实实做好了“功课”。

此外,重症医学科的护理操作作为一项专业技能,如何在人员紧缺,八方支援时,让更多其他的专科的医护人员快速上手,汇集力量拧成“一股绳”,成为最重要的问题。

“幸运的是,广安门医院一直以来有护士在重症医学科轮转培训和院外进修的传统。”石福霞介绍,“这个制度大概有10余年了,所以这次支援,很多护士都有之前在重症医学科轮转过的经验,沟通起来比较容易。”

为了更好提高培训效率,石福霞将带教护士、本科室年资高护士和外科室护士组成小组排班,以老带新,“我们的临时培训不再以理论为基础,而是立足实战,直接告诉给大家怎么开设备,怎么规范操作仪器,用一二三四步总结出来。”

“艰难的日子就快要过去,马上我们将要迎来希望的曙光。”示教室里,齐文升通过演算五运六气,为医护人员打气。随着就诊高峰逐渐回落,广安门医院中医急诊科三环节打造的“抗疫堤坝”,经受住了疫情浪潮的冲击,未来中医人还将继续在这里发挥中医药优势,护航一个又一个生命。

来源:中国中医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