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口述历史 | 首都国医名师卢志
时间:2023-09-24

首都国医名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儿科

卢 志

人物小传

卢志,男,1936年12月5日生,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北京市人,主任医师,儿科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前儿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国医名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医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药事委员会委员,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药品种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

采访精选

广医名家口述历史

缘起幼年 筑梦杏林

我叫卢志,1936年生于北京。我小时候体弱多病。每次生病时,母亲都领我到一家老中医的诊所去看病。每次吃上几副汤药,我的病就好了,所以我自幼就能接受苦味的中药,也因此热爱上了中医。受到这件事的影响,我也特别喜欢中药。那时候每味中药都有一张小票,小票上画着中药的形状,还写着每味药的主治及功用,我积攒了许多这样的小票。1958年高中毕业,我听说北京中医学院招生,我就第一志愿报考北京中医学院,很荣幸当年就被录取了,从那时候起我就与中医药事业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卢志(左一)学生时代

辗转各地 扎根广医

1964年我大学毕业,服从国家分配去黑龙江省,后由黑龙江省卫生局分配到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被安排到内科病房工作,跟随首届国医大师张琪等人从事慢性肾炎的中医临床研究工作。

首届国医大师张琪

我们当时主要研究以中药为主治疗肾炎,这种方法疗效很好,颇受患者欢迎。在科研中,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撰写了“中医对82例慢性肾炎的辨证论治及疗效总结”“黄芪复方治疗慢性肾炎的初步观察”“鲤鱼煎治疗慢性肾炎水肿期疗效观察”等文章,发表在《中医药研究》杂志上。

于《中医药研究》杂志发表文章

1974年,我经安排调到儿科研究室工作。当时儿科患者较多,因而临床上见到的病种也多,门诊工作十分繁忙。当时我们开展了关于康儿灵治疗小儿疳积的临床研究工作,并于1985年3月通过黑龙江省药政处药物疗效的鉴定,该药物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受到了肯定。同年10月,康儿灵也通过了黑龙江省卫生局科研成果鉴定,并被评为科学进步三等奖。

康儿灵鉴定资料

1985年,我作为中医骨干力量由中央卫生部调入北京,分配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从此扎根在广安门医院至今。

卢志在广安门医院

潜心科研 助力临床

在广安门医院工作期间,我参与了许多重要科研工作。1989年,医院接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邀请,承担生命科学部医学学科的科研工作,我兼职受聘,被派往基金委员会脱产工作一年。期间我担任1989年度中医、中药、针灸、气功、中西医结合等各项科研课题的审理和评定工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卢志(二排右一)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员合影

1990年至1991年,我又接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聘请,作为专家组成员参加会议评审工作。通过评审工作,我得以了解全国各地科研工作的动态,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进一步提高了科研能力。

我们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临床。我院儿科门诊量大,患者较多,不仅有本市患者,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因此我们见到的病种也非常多。如小儿的发热性疾病、支原体肺炎、过敏性哮喘等肺系疾病,或是脾胃不和、厌食症、消化不良性腹泻、婴幼儿秋季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以及慢性肾炎、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等儿科疑难杂症,还有水痘、风疹、腮腺炎等儿科传染病,我们都以中药汤剂治疗为主,疗效好且副作用小。考虑到汤药味道比较苦,许多儿童难以接受,我与本院制剂室共同研究治疗儿科常见小儿厌食、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小儿化食消积口服液,在临床应用推广,受到广大患儿的欢迎。既方便了患者、提高了疗效、扩大了门诊量,又为相关领域进一步科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医路前行 体悟临床

我始终认为处方宜轻,用药宜精,复方多法,综合运用。我也告诉我的学生们,作为儿科医生想要抓准证候,就需要比别人多一倍的细心与观察,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更准确的做出判断。在选方用药方面,我提倡“整体原则”,且整体组方要“平”。尤其是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故其用药从整体来说一定要平和。特别是苦寒、辛热、攻伐有毒之药,定要慎重,注意配伍。在整体的原则下,还要求我们细细体会和把握每一味药,对发挥更好的疗效有着重要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我深谙《内经》旨趣,同时也深感临床要兼通诸家之学,才能在治疗疾病时高屋建瓴、统观全局,做到对病变整体纠正。只有这样,在临证中方能思路开阔明达,不受一方一法的束缚,能够“复方多法”、综合运用、整体调节,使各种药的功效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用药上我还善于寒温并用、润燥并用、升降同调、攻补兼施,善于揉合温散、疏化、宣导、渗利、祛瘀、清里、扶正达邪、祛邪安正等诸般治法,集一方而兼顾之。中医用药讲究遵古而不泥古,要辨证灵活,化裁多变。

卢志在门诊为患者诊疗

我提出了脾肾固本原则,即不忘先天之肾府,固护后天之脾胃。脾胃在脏腑中有重要地位,同居中焦属土,乃万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具体到不同的系统、不同的病,我也都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在治疗慢性肾炎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比如慢性肾炎性水肿,分为水湿外溢和水湿内结两型,是依据《金匮要略》风水、正水、皮水、石水和《内经》“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的治疗方法而制定的。前者宜发汗,后者宜利小便或泻下。但不论水湿外溢还是水湿内结,皆是就水肿部位而分的,也就是针对标而言。其本还是属于脾肾阳虚或阴阳两虚。

另外是蛋白尿与血浆蛋白问题。蛋白尿是慢性肾炎的重要症状之一,也是不易解决的问题之一。慢性肾炎肾病,水肿消退后,大量蛋白尿依然存在,血浆蛋白低下,水肿反复发作。有些病例辨证属于脾肾阳虚,经过培补脾肾、益气利尿的方法治疗后,结果蛋白尿消失或明显减轻,尤其是黄芪对提高血浆蛋白效果比较明显。经用黄芪后,血浆蛋白皆有明显上升,还有的患者蛋白尿不消失,血浆蛋白反而上升。黄芪在本草中记载“益肺气,温分肉,实皮毛……生血补五脏,诸虚不足,虚损羸瘦……”于此病例,益信其补虚之作用,确为卓著。以黄芪为主,必限于气血虚受补者,如属于三焦湿热,肝肾阴虚型者,用黄芪则非但效果不明显,还会出现口燥、舌干、手足发热等副作用,因此对三焦湿热型的治疗,应按照中医理法方药,给予清热利湿之剂,则症状明显减轻,对肝肾阴虚型,六味地黄丸也有一定疗效。

至于血尿问题,我认为血尿皆属血热,符合《素问•气厥论》“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的记载。病人临床表现一般皆掌心烦热,小便短赤,口燥舌干,脉象滑数,治以八正散、小蓟饮子,清热凉血止血,则血即止,如白茅根、侧柏炭,牡丹皮、大黄炭、棕榈炭、酒黄芩、仙鹤草、茜草根等皆可选用。此外还有一类,小便呈紫黑色,一般清热凉血毫无效果,按照下焦蓄血的病机,予桃仁承气汤,辅以知柏地黄丸,效果满意。

慢性肾炎肾性高血压与一般高血压不同。肾性高血压有面色㿠白晦暗,腰脊酸痛,小便异常(多、少、色黄赤或清白),倦怠乏力等。因此在治疗上不拘泥于平肝潜阳法,审其属于湿热者(小便黄赤等)予以清热利湿,则血压可下降;属肾阳衰微,火不归原者(小便清白,腹痛脊酸,面色㿠白等)以地黄饮子,或金匮肾气丸,方中皆用附子、肉桂引火归原,效果尤佳。尤其是地黄饮子中桂附引火下行,使火归水中,水火相济,上生肝木,则肝风自熄。移用于治疗肾性高血压颇为有效。还有治疗肾性高血压之属于上热下寒者,病人口渴喜饮,舌苔干燥,小便量多,色清白,纯以肾气丸、地黄饮子则增益其热。宜改用瓜蒌瞿麦丸原方加生石膏,瓜蒌根、石膏清上热;附子以温下寒,寒温并用,疗效颇佳,症状消退,血压随之下降。

案例一则

补阳还五汤治疗肾性高血压1例。该患者肾性高血压13年,顽固不愈。表现为:心跳气弱,面色晦暗,脉象弦硬有力。予补阳还五汤,方中重用黄芪,血压显著下降。师从王清任治疗此类高血压以调正上下气血之平衡,效果满意。

临床中,我反复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注重婴幼儿饮食和生活起居的调护,防患于未然。根据小儿的脏腑特点,我认为预防疾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增强正气、健身锻炼、营养调配。《黄帝内经》强调“天人相应”,又指出“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就是说必须应四时气候,若经常与四时气候相逆,就会产生疾病。冬春季节流感高发,注意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宝宝接触病源,少去相对封闭而又人员密集的地方;夏季气温高,预防中暑,避开强烈日光户外活动。既病防变古称“差后防复”,是指疾病刚痊愈,正处于恢复期,因调养不当,旧病复发或滋生其他疾病,事先应采取防治措施。

我认为现在小儿疾病多由于生活水平提高,独生子女恣溺,过饱过暖,饮食不当,营养失衡所致。我每诊治一个患儿后都要谆谆告诫家长要适寒温,饮食要清淡,服药期间忌食油荤,不要乱用补益之物,强调三分治理,七分护理。要想小儿安,必须留得三分饥与寒。

在门诊为国际患儿诊疗

学术传薪 杏林春满

我完成临床诊治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着繁重的带教临床学生、进修医生以及培养儿科研究生任务。多年来,我立足医院实际和临床实践开展教学工作,一直秉承着这样的原则:教导学生要从自己做起,才能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同时还要遵循医学科学规律,讲究方式方法,注重实习进修人员的基础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狠抓面授、辅导和操作三个环节,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将自己的经验、操作技能无保留地传给后辈,注重培养实习生的实践能力,大胆让他们参与临床实际诊断、治疗全过程。

另外,我也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临床经验、诊疗思路,经验方、典型医案贡献出来,编纂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学术传薪》中,书里梳理了许多案例,可以供学生们查阅参考和学习。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学术传薪》

韩斐(中医儿科专家 广安门医院原儿科主任)也曾是我的研究生,她在读书期间就非常的严谨好学,也善于独立思考,因此她才能不断地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从而在医术上不断地进步提高。她现在在儿童神经精神疾病领域非常有成就,对这类疾病的治疗有很丰富的经验,她的方子临床疗效也很好。这跟她一直以来认真、严谨的态度分不开。她现在也已经是博士生导师了,带了很多年学生,我们也会一起交流临床经验、带教经验,亦师亦友,非常融洽。

卢志与学生韩斐(广安门医院原儿科主任)

我也希望我的学生们都能够继续扎根临床,孜孜不倦,以提高医术、救治患者为首要任务,同时也不忘传承,带好学生,把中医好好的传承、发扬下去。

殷殷厚望 心系广医

这几年,广安门医院的门诊楼、住院楼都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新门诊楼的启用,让广安门医院的门诊服务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配合着疫情防控工作,发热门诊和急诊的工作环境也做了很多调整,有很大改进,这都是院领导和全院同事共同努力的结果。

广安门医院新门诊楼

我从1985年来广安门医院工作,见证了医院的发展,同时也见证了中医的发展。看到现在有越来越多年轻的人才投身中医、投身中医儿科,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同时也想和他们分享一些个人的经验。儿科大夫,主要是和患儿家长沟通,这沟通的关键是“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5岁以下的患儿基本都说不太清楚自己的感受,所以家长通常也判断不好病情轻重,就会特别着急。我们作为医者,一方面要通过专业知识判断孩子目前疾病的整体情况和治疗要点,另一方面要简单扼要的跟家长交代孩子这次生病的原因、目前的情况、后续治疗或调护的要点。这样家长就能比较安心的配合治疗,也利于患儿疾病的痊愈。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