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三伏将至,又到了三伏贴敷的日子,广安门医院的“三伏贴”在广大哮喘病患者中一直有着良好的口碑,60余年的临床应用,惠及百万哮喘病患者。
今年7月16日头伏,经过精心筹备,我院将于7月2日开放“三伏贴”在线预约。
说到“冬病夏治”,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年前《黄帝内经》中提出的“上工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天特别是三伏这一个多月,正是一年当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也是调养人体阳气的最佳时机。广安门医院多位名老专家在整理清代验方的基础上,制成“冬病夏治消喘膏”,在国内率先将这一穴位贴敷技术规模化地应用于临床治疗,夏季伏天贴于患者背部腧穴上,治疗喘息型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自五十年代以来,六十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本方药有比较明显的、持久的止喘作用。
为寻找预防哮喘复发的方法,我院专家团队从古代文献中发现,清代张璐所著《张氏医通》中记载:“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季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蝥疼痛,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参考上述记载,专家们在临床上开始应用,果然有较好效果。
方中所载的白芥子又名辣菜子,性辛、温,归肺、胃二经。具有温肺化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本草纲目》中载“(白芥子)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白芥子中所含成分介子碱硫氰酸盐有刺鼻辛辣味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涂抹于皮肤,使人有温暖的感觉,可使皮肤表面发红,甚至引起水泡、脓疱。既有药效也有助于其他药物透过皮肤更好地吸收。基于白芥子刺激皮肤产生发热这一原理,可使药物于背部腧穴达到温经通阳、化痰平喘这一功效。
炒白芥子
我院老一代专家在研究和临床实践中探究保证疗效和避免皮肤过度损伤之间的平衡,同时为了进一步改进药物用量、贴敷穴位,专家们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经过多年反复验证,最终确定了处方和穴位组方。这项工作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肯定,曾先后6次接见我院研究人员。
生 姜
我院临床医学专家与药学专家共同努力,在原方基础上精心调整,加入辛温走窜类药物,与炙白芥子配伍相须为用,增强温通经络的作用,扩大适应症范围,药监局注册,保密处方,成为我院独家特色院内制剂之一。
剂型上,我院在坚持传统软膏剂的制作工艺上加以改良,将药材经粉碎、过筛、混合、加入姜汁和坨、最终搓制成丸。与早期大夫需要把药物先滩涂于油纸上再贴敷于穴位相比,加工成丸后既方便临床使用,又保证了每一丸药物含量精准、载药量大。
消喘膏
保质保量的大药丸,每年都在头伏到来前几周内加工制备,保证贴敷时药物依然保持湿润、柔软。
通过医生亲手按压和适当拍打,使药物平展贴敷于穴位上,扩大了药物与腧穴的接触面积,有效促进了药物有效成分的释放与吸收,按压的过程本身也对穴位起到刺激作用。为了药物能与肌肤黏合牢固,我院采用双层胶布,内层衬布可有效防止长期使用胶布对皮肤产生医源性过敏。
防敏内衬
在“消喘膏”有效治疗、缓解哮喘的基础上,广安门医院风湿病科、耳鼻喉科经过研究论证,扩大了“消喘膏”的适应症范围,通过对不同穴位的贴敷,增加了适应于缓解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病等风湿性疾病的“风湿病科三伏贴”,以及治疗过敏性鼻炎、体质虚弱反复感冒等症状的“耳鼻喉科三伏贴”。儿科、妇科、预防保健科、心血管科也陆续推出儿童针贴、妇科宫寒帖及三伏灸等特色疗法,广安门医院国际医疗部更是面向全世界的哮喘病患者开展贴敷服务,为中医药的全球化贡献出一份力量。
广安门医院“冬病夏治消喘膏”,自研制到规模化应用于临床花费了我院历代专家数十年的心血,在近70年的临床研究与应用中,惠及哮喘病患者百万人次。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按压中,医生通过双手把药物贴敷于腧穴,帮助患者解除病痛,那份按压的力量更承载了一代代广医人抵抗疾病服务于患者的信心与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