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口述历史 | 广医药学奠基人——首都国医名师陆丽珠
时间:2024-03-01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首都国医名师 陆丽珠


人物小传

陆丽珠,女,19345月出生于上海。中共党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原药剂科主任,主任药师,首都国医名师。曾任广安门医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中药制剂委员会第一届常务委员,中国药学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药学会理事、北京中医学会理事及中药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专家组成员,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药学部特约研究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国际药学联合会西太平洋地区药学论坛(WPPF)中国代表、执行委员会委员等。

访谈精选

医学世家走出的药学名家

我出身医学世家,父亲陆南山是上海四代祖传中医眼科名家。他一生投身医学,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待人诚恳、乐于助人。印象中,母亲吴卿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对父亲不仅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照,也是他工作上和诊室里的得力助手。父母对儿女的关爱,重在教育培养,爱而不宠,严而不打,循循诱导,以其自身言行影响了儿女的成长,每个子女都受到最好的高等教育,而且工作上大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我兄弟姐妹共有七人,大哥陆道炎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二哥道平毕业于广州岭南大学医学院(今中山医科大学),三哥道培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大妹慧珠与弟弟道政均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小妹珊珠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合并而成),我则是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全家福

1952年,我高中毕业准备报考大学,因为我身材小,父亲不建议我学医。我在没有征求父母和家人意见的情况下,自作主张报考了北京化工学院化工系,并被录取。开学报到,在全校大会上我才得知,我考取的专业将来要从事炸药研究,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

与父母沟通,我还是想从事医药专业,父母都支持我的选择,母亲亲自来到北京接我回上海。这是我人生中最严重的一次失误。1953年,我以社会青年的身份报考并考入北京医学院。

陆丽珠在北京医学院

因为父亲是中医,他对中药比较熟悉,我也对中药很感兴趣。北医的药学系没有中药课,但是有生药课,生药就是植物药。我的老师里有一位楼之岑教授,是生药学教授,他对我印象挺好,那时候要背药物的拉丁名称,每一个药名我都会读,比如当归是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我都读得特别顺道,老师对我很满意。

陆丽珠在北京医学院


创建广医药学

1963年1月,我调入广安门医院,参与药剂科创建工作。当时医院还没有像样的药房,我买了一大堆瓶子,在药房摆药片。中药房、中成药房都是我一手操办起来的。原先广安门医院只有门诊,病房还没有建立。门诊只有半天,药房只有我一个人。下午没门诊了我就去采购,哪些药需要补充我都写在单子上,再去采购。

慢慢的,新招了年轻人。最开始招上来的人员还不全是学药学的。我就在工作中边干边教学,教他们认中草药。就这样药房从10个人开始,逐渐扩大。到我退休的时候,已经有120多人了。现在医院有近二百名药师,广医药学队伍越来越壮大。

开发中药院内制剂

随着药剂科的发展,按照医院需求,我尝试开展中药院内制剂加工生产。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我先从制作大蜜丸开始。我向药房人员讲解制作方法,告诉大家蜜要炼到多少温度,时刻关注温度计测温,控制蜜的老嫩程度,饮片粉碎过多少目的筛子,如何混合,如何搓药丸。大家都觉得有意思,特别认真地做。有了做蜜丸的经验,我又开始尝试做口服液之类的剂型,不断改善中药服用口感。

开展制剂工作中,我非常注重名老中医经验方的挖掘,将他们的经验方转化为院内制剂。为后来医院近200种院内制剂研发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医的学术经验继承和发扬,保障临床疗效打下了基础。

当时医院有很多外事接待任务,我也挺有野心的,心想广安门医院那么有名,外国人来参观,我也要把药房得弄的好一点,让外国人看看中医院的药房、中药制剂。后来每次外宾来访,都要参观药房。

1991年,波兰卫生部长参观药剂科仪器分析室、制剂室。

消痔灵注射液是广安门医院肛肠科专家史兆岐提出的方子,他想要把药注射到痔疮里去。起初,方子很大,药味多,药熬出来非常浑浊,打到痔疮里效果也不好。后来他和我一起商量办法,我就给他稍微改一改,我不能给他大改,改变了原处方的意图不起作用也不行。所以在这个比例情况下,我减减量,增加过滤、沉淀,最后研制成功了。1985年,我们的研究课题《消痔灵注射治疗三期内痔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作为第二研究者,主要负责了消痔灵注射液的研制。

陆丽珠做仪器分析实验

史兆岐为患者注射消痔灵

消痔灵注射液科研鉴定书

在病毒1号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研究中,我参与并担任了课题副组长。这个滴眼液的方子是我的爱人唐由之首先提出的,他当时是广安门医院眼科主任。在角膜炎的治疗中,没有特效中药滴眼液,吃汤药不如直接点到眼睛里作用大。眼科提出想要研发一款眼药水,我就开始着手研究中药滴眼液。

唐由之、陆丽珠在广安门医院做实验

就中药制剂来说,滴眼液的质量标准很严格。中药饮片经过浸泡萃取过滤,我们对过滤要求很高,不能有一点浑浊、杂质。再加入适当的防腐剂,调整滴眼液的渗透压,要符合眼球能适应的渗透压范围,眼睛才能受得了。接下来要测它的pH值,酸碱度。在保证有效成分含量的同时,要把提取、纯化、刺激性各方面都考虑到。通过动物实验,逐步深入,我们在自己眼睛上做实验,没什么不良反应,而且确确实实点在眼睛里很舒服,刺激性不大。这项研究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深化中药临床药学

20世纪90年代初,广安门医院在全国率先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我带领年轻药师下临床,开展临床药学相关研究。当时药房人员少,但是我依然坚持要把临床药学开展起来,要求药师脱产到临床学习工作。

药师在病房中要参与患者的救治,参加查房,大夫开的方子都要审核,看用的是否合适,要能提出意见建议。出现原则性错误要坚持,不能给他配药。非原则性的问题,要和大夫讨论,尊重医生的治疗思路。所以我们药房与临床科室关系一点不紧张,挺友好的关系。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中药的应用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是中药科学的合理用药及用药安全始终处于空白。我首先提出在国内开展中药安全合理使用知识宣传,传播临床安全用药思想和理念。

1987年1月,中国药学会成立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我当选第一届委员会委员。1989年,我又当选了北京中医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受中国药学会委托,我作为唯一中国代表,参与了制定“Good Pharmacy Practi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即《发展中国家优良药房工作规范》的编制工作。

90年代初,我参与组织首届全国药物不良反应学术会议。会议集中反映了我国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以来,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进展。WHO国际药物监察合作中心主任Edward教授参加会议并作了专题报告。我在会上作题为《中药药源性疾病》中药品不良反应知识宣讲,推动中医药加强与WHO 的交流,主编了《中成药合理选用》一书。

WHO ADR 监测官员Ralph Edward访问北京地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中心主任程经华邀请协和医院药剂科主任李大魁与陆丽珠(右1)参加接待。

2000年以来,我作为主编,主持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组织编写,第一本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以及由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组织编写的《中成药合理选用》等教材。

传承精华 培养后学 名满天下

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医生被派出国留学,药学人员很少有机会留学,我就想要争取出国学习。正好中医研究院选派人员出国留学访问。中学时,我在教会学校,老师用英语授课,所以我的英文没问题。通过考试,我留学去了美国。人家说:你这个药房里呆着的人,你去留啥学呀?我说:药房的怎么就不能够留学啊!我就是要看看人家外国药房是怎么样的,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不断改进、提高咱们的药房。

初到美国,美国的药剂师很神气的,他们只知道我是从中国中医医院药房来的,以为我不懂西药。我是北医毕业的嘛,我学过西医。我跟他们交流,他们的药我都知道,他们反而来问我中药的问题。我就给他们讲解中医、中药,传播中医药文化。我留学回来,也陆续安排药剂人员出国学习,去日本等地学习。

1982年,陆丽珠作为世界卫生组织访问学者在美国交流访问

在世卫组织访问学者期间,受美国友人邀请访问Wynnewood时记者采访报道。

1985年,陆丽珠参加卫生部临床药学考察团赴美考察

在培养人才方面,我认为学生要自己去实践体会,我尽可能为他们创造一些条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临床药师下病房跟医生诊疗,他们在这中间有什么体会疑问,回来问我,我再指导他们,希望他们独立思考。

除了业务工作,各个方面的能力都需要培养。早期,我经常受邀去各地讲课。慢慢的,我也让年轻人去讲,通过讲座可以更好的梳理自己的工作思路、管理思路,丰富专业知识,学习更先进的管理方法。同时,也把我们医院药房好的管理经验分享出去。

2014年,我有幸荣获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资深药师成就奖,这是学会给我的最大奖励和八十岁生日的最好礼物。2021年,我获评首都国医名师。当时我很惊讶,我自认为不够格,我觉得应该发给医生们。但是评选组说,中医、中药都算在内,那我就接受了。入选首都国医名师对我来说是一个鼓励,也是对所有药学人的鼓励。我都当上了,你们后辈也得努力呀!

忆我的爱人唐由之

我的爱人唐由之是我父亲陆南山的弟子。我们一起在北京医学院读书,他读医,我读药。毕业以后,他调到中医研究院。62年、63年,我们先后进入广安门医院工作。

唐由之、陆丽珠结婚照

唐由之、陆丽珠出访美国

1974年,唐由之任广安门医院眼科负责人。春节前的一天,他接到任务,要为毛主席看病。毛主席患老年性白内障,视力下降,看书已经有困难了,只能模模糊糊地看清眼前的手指。从全国各地来调来78位眼科专家,中医师只有唐由之一人。几次会诊后,大家都认为毛主席的白内障需要手术治疗。

当时毛主席患有慢性肺心病,咳嗽得很厉害。针对这种情况,大家反反复复讨论手术方案,当时西医摘除白内障手术切口大,咳嗽可能会造成手术意外,导致切口破裂、角膜裂开、房水、虹膜、玻璃体外溢等危险情况。

唐由之提出,可以采用中医白内障针拨术1958年起,唐由之就开始了对白内障针拨术研究。从切口部位到术后并发症反复研究论证,证明了手术切口在角膜缘外4毫米处是科学、安全的。他还进一步研究,克服了术后出现青光眼等后遗症的问题。

手术只需几分钟,切口最小仅有2毫米,不需要缝合,技术很成熟了,适合年老体弱患者。截至1974年,在给毛主席手术前,唐由之已成功完成数千例白内障针拨术。其中,难度最大的是为柬埔寨前首相宾努亲王做的手术。

1970年,唐由之(左二)指导前来学习白内障针拨术的各地医生。

金针拨白内障所使用的金针

起初主席忌讳手术,工作人员一直不敢将手术提到日程上来。直到唐由之提出中医拨障术,这个重任就压在他的肩上了。唐由之知道毛主席热爱诗词,于是便在古诗词中找到切入口,希望获得主席的信任,没想到这招果然起到了作用。

盒中虚捻决明丸,金针一拨日当空。这两句诗出自白居易的《眼病二首》。当唐由之吟诵时,对诗词研究颇深的毛主席立刻明白了其中的意思,点头同意了唐由之为自己进行治疗。开始白内障治疗前,唐由之要在毛主席身边生活,与主席慢慢熟悉,得到主席的信任。他拉着主席的手,用自己的拳当眼球比划,讲解眼睛的结构,解释白内障的治疗,手术怎么做,从哪个切口进去,一点一点仔细介绍。

1975年,经过半年多的准备,中央决定:由唐由之主刀为毛泽东做白内障手术。723日,晚上11点左右,唐由之很自然地问主席考虑好做手术没有?主席回答:做!

手术的日子到了,在毛泽东书房临时改造成的手术室里,医护人员紧张地准备着。这个手术唐由之重复过上千遍。仅仅十分钟,唐由之用纱布包好主席的眼睛,轻声说:主席,手术已经做好了。

治疗结束后,主席躺了一会,觉得大概看得见了,挺高兴的就念起诗来了:

岂有豪情似旧时,

花开花落两由之。

诗中有由之的名字,主席湖南口音,唐由之听不懂,就问:主席你在说什么,我听不懂。主席说:拿笔拿纸来,我给你写出来。写完了以后,唐由之说:主席你送给我吧。主席说:好,我给你签个字。后来管理部门说毛主席亲笔字要保留,给了一个复印件拿回家了。

1975年,接受白内障针拨术后的毛泽东与医疗组成员合影。左三为唐由之。

手术后,唐由之几乎寸步不离地在主席身旁待了三个月,与主席之间产生了一段十分深厚而特别的情谊。

药学大家 心系广医

一般大家都觉得医院里药剂科得不到足够重视,我认为医院也是重视药学发展的。医院逐步发展,条件差一点,都能理解。我就在差的条件下奋斗出来、干出来,自己创造条件,做出成绩来,领导看在眼里,也会更加支持。

我在广安门医院工作了一辈子,对广安门医院药学部感情很深。我一到药房就特别高兴,希望药学人进步,希望药学部壮大,为中药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