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4/ 12 15:55:10
来源:新华网

专家学者武汉总结抗疫经验 探讨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字体:

  新华网武汉4月12日电(连迅、张潘)湖北省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学术大会日前在武汉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400余名中医药工作者围绕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展开交流探讨,凝聚智慧和力量。

  “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说,中医关注症候,讲究辨证论治;西医关注病毒,破解病毒的结构。中西医各有所专、各有所长。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际,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国家实行中西医结合,筛选出了“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中药西药和治疗办法。

  张伯礼介绍,中医药在战疫中有四个方面的贡献,即通过严格隔离,普遍服用中药,有效阻断了疫情扩展和蔓延;中药进方舱医院治疗轻症、普通型患者,大大降低了转重率;对重症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显著提高了救治成功率;对康复期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加快患者的身体恢复。

  “中医药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中医药自身的发展。”张伯礼说,中医战疫给中医药未来发展带来四点启示,即高度重视中医药的可及性;建立中医药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制;传承创新,支持中医疫病学科发展;健全新药审批机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今后,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养生保健、在推动健康产业的发展、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等方面,还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教授仝小林说,传统中医治病讲究整体观,擅长“调态”。即用药物改善疾病发生发展的环境,使人体内自我修复能力充分发挥作用。在武汉战疫中,武昌区利用区内优质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开展社区中药防控,探索形成了“武昌防控模式”。这种模式取得了四点成效:中药改善新冠患者预后,减少抗生素使用率;中药显著降低新冠轻症和普通型患者转重率;中药干预使重症患者死亡风险降低超过80%;中医综合干预显著降低恢复期患者复阳风险。

  仝小林介绍,此后专家组将“武昌防控模式”复制到吉林省,在长春、通化两家定点医院8个病区救治患者429例;向通化市五千余名重点人群,4万余名居家隔离人员发放预防中药,实现中药100%覆盖了;累计发放寒湿疫半量方代茶饮8万人份,寒湿疫方3万人份;对参与疫情防控、救治的医务工作者进行中医药预防。这些中医药防治疫情方法在吉林省也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中医药之所以能够在武汉战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因为我们有着扎实的中医药基础。”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公共卫生总师张定宇介绍,如今,湖北省9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8%的乡镇卫生院,72%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5%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全省中医医疗机构达2596个,床位数4.8万张,每千人拥有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居全国第5位。

  “既要知优势,也要知不足。”张定宇说,目前,湖北省开设胸痛中心的中医院不多。到2021年底,湖北省二级以上中医院胸痛中心建设单位覆盖率将达到70%,使中医体系在大病救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湖北省副省长杨云彦表示,一年多前,广大医务工作者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救治策略,积极发挥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优势,成为抗击疫情“中国方案”的一大亮点。湖北中医药底蕴深厚、资源丰富,一直重视中医药振兴发展,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出现良好局面。湖北将在“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等各方面探索湖北路径,为落实中医药强省战略和健康湖北建设努力奋斗。

  湖北省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学术大会日前在武汉召开。新华网张潘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作主题演讲。新华网张潘摄

【纠错】 【责任编辑:连迅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14021127319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