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下午,由环球时报、生命时报联合主办的“敬佑生命·荣耀医者” 2024第八届公益活动年度论坛在北京人民日报社报告厅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安门医院代谢病研究所所长仝小林任第八届“敬佑生命·荣耀医者”轮值主席。
我院原院长姚乃礼荣获中华医药贡献奖、原院长胡元会荣获学术创新奖、党委书记刘震荣获医院管理奖、副院长李军带领的“病证结合”心血管团队荣获金牌团队奖、内分泌科主任倪青荣获专科精英·中医内分泌奖。
仝小林院士在致辞中表示,这8年来,他见证了“敬佑生命·荣耀医者”公益活动蓬勃发展,带动“尊医重卫”社会氛围日渐浓厚,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医务人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医师队伍建设与管理面临一些新情况、新挑战。在此背景下,积极营造尊医重卫的社会环境尤为重要。
以下视频来源于
生命时报
本届荣耀医者公益活动轮值主席仝小林院士致辞
中华医药贡献奖
姚乃礼
一根银针,一把草药,他们用上古医术,普济苍生;一种信念,一份坚持,他们挑传承重担,续写辉煌。医学无界,他们将瑰宝传往世界,将影响送至远方。在他们身上,中医不老,历久弥新。让我们向悬壶济世的中医大家致敬!
姚乃礼,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首都国医名师,第四、五、六、七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曾兼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七至十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光明中医》总编等职。
长期从事中医内科、尤其是脾胃病及慢性肝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多年来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和中医症状、证候规范及其评价进行了深入而系统地研究。曾担任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名医传承项目负责人及责任专家,积极推动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传承的研究和发展,影响颇大。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学术创新奖
胡元会
不安于循章守旧,不囿于资浅年轻,承前人理论,启后人空白,他们于艰难之处拓荒,得至领域骨干尖兵。正是有了他们,医学才能不断焕发活力,写就新的篇章。前路还长,传奇将续。让我们向开拓进取、钻研创新的医师致敬!
胡元会,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原院长。长期致力于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临床及科研工作,兼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名誉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会长。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奖,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主持或参与制定团体标准3项,专家共识2项,主编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系列教材1部,主编论著5部,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6项,申请发明专和个人经验“芪珀生脉颗粒”获批院内制剂并转化,培养博士后及硕博研究生50余名。
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对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医院管理奖
刘 震
他们统筹协调各种任务,于困境之中寻突破,于矛盾之中找良方;他们竭力照顾诸多需求,致力于让患者安心,也让员工满意。他们是掌舵者,将肩头沉甸甸的责任,转化为无穷的力量,推动着医疗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不在能知,更在能行。让我们向日理万机的医院管理者致敬!
刘震,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优秀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党委书记。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国际健康智库专家、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等。荣获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首都中医榜样人物、中国中医科学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特别奖等荣誉称号。
长期从事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中医药智能设备研究与开发等相关工作。先后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7人,师带徒2人。先后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90 余篇,其中SCI 7 篇。编写《现代中医临证经验辑粹 消化系统疾病》、《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汇粹(上、下册)》、《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内科分册(脾胃肝胆疾病)》等学术著作8部,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金牌团队
李 军
“病证结合”心血管团队
无数次难题的攻克,印刻着团队的智慧;千百次与死神的较量,创造着一加一大于二的奇迹。独木为树,数木成林。他们是单独的个体,更是团队不可或缺的倚靠。当无间协作变成习惯,默契配合成为本能,他们必能锻造出专业领域的旗舰。让我们向创造无限可能的金牌团队致敬!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成立于1969年,目前是国家卫健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中医药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研究示范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血管病证结合三级实验室建设单位。是北京地区全科医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北京市“三优教学团队”)。医学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培养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等4个国家级学会挂靠单位。心血管科拥有3个病区、并有CCU病房、导管室(1个)、中医经典病房(1个)、名老中医工作室(4个),总床位数100张。
科室拥有国医大师1人,国家名老中医3名(全国名中医1人),岐黄学者2名(岐黄学者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万人计划”1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2人,全国优才5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名,中华中医药学会托举人才4人,首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首届中西医结合优秀青年贡献奖1人,北京市优才2人,全国护理骨干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名。
科室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以心血管内科临床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科人才梯队建设为核心,以心血管基础研究学科建设为基础,坚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中医特色为核心,以疑难病优势病种为稳定的临床研究方向,建设以心血管内科、介入、外科三位一体。学科主要围绕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心力衰竭等亚专科业务发展方向,先后承担 “97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自然重点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50余项科研课题;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20项国家及省部级奖。近5年心血管科共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SCI 119篇,合计影响因子584.627分,论著24部。2020年中国中医院综合实力排行榜“心内科榜”第一名;2022年、2023年中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报告心病学第二名。已经成为集医、教、研、护为一体的中医心血管病研究机构,学术能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具备国际影响。
专科精英
中医内分泌
倪 青
将一门学科当作一生的事业,练一套功夫成为一流的医者。他们术业专攻,拼搏在不同的战场,用无数个日夜垦荒奋进,不断钻研,推陈出新,探索克“敌”之道。扎根一门而不悔,择居一隅而不躁。让我们向勇攀高峰的专科医者致敬!
倪青,医学博士,二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国家卫健委及国家中管局国家重点临床专科、优势专科“中医内分泌科”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内分泌学”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糖尿病研究联盟秘书长。
主要学术任职: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结合医师分会内分泌与代谢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主要成果和荣誉:先后承担国家级课题50余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SCI收录46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级和学会奖23项。主要荣誉有第六届“国之名医”、北京市“科技新星”和“学习之星”、“首都中青年名中医师”、首届“首都中医行业榜样人物”、“全国优秀住培医师带教老师”、“全国首届郭春园式好医生”、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届“中青年名中医”、京豫宛“仲景国医门人”等。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