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蒲汪镇到辛集镇,巡回医疗脚步匆匆,却收获满满。作为国家中医医疗队的队员,能深入基层,用所学所能为乡亲们缓解病痛,我深感这份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作者
谢 琳
国家中医医疗队队员
广安门医院ICU主管护师
独立接诊,感受“被需要”的重量
在蒲汪镇卫生院,我第一次独立面对基层的患者。这里没有大医院嘈杂的人流,却有着最真切、最急迫的健康需求。一位高血压患者反复询问:“护士,我到底该吃点什么才能把血压稳住?” 我意识到,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一份能落地的方案。我耐心地为他拆解“低盐低脂”的具体含义,从烹饪方式到食材选择,一一举例。并结合他的身体状况,共同制定了一个“从散步开始,逐步尝试太极”的阶梯式运动计划。看到他恍然大悟、连连道谢的样子,我感受到了知识传递的力量。
随后,一位被耳鸣、头痛困扰多年的老人找到了我。我为他施以耳穴压豆,并进行头面部穴位按摩。操作过程中,我看着他那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最后长舒一口气,笑着说:“哎呦,真的轻松多了,头没那么紧了。” 这一刻,我无比真切地体会到,中医适宜技术从来不是书本上抽象的理论,它是能扎扎实实缓解痛苦、带来安宁的“实在办法”。
“传帮带”中,播撒技术的种子
辛集镇之行,角色稍有转换。虽未直接接诊,但肩负了另一份责任——“传帮带”。
我观摩了卫生院同事进行穴位贴敷,并与他们交流了辨证选穴的心得与操作细节,希望能让这项技术发挥更好的疗效。走进康复治疗室,我结合护理实践,为患者及家属系统讲解了主动与被动运动的发力技巧,并重点演示了舌唇操对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意义。我从理论讲到实操,一遍遍示范,直到患者模仿的动作标准到位。看到他们认真记录和练习的样子,我相信这些技术的种子已经播下,将来能惠及更多患者。
最让我意外和动容的是,一位曾在县中医院接受过我耳豆治疗的患者,得知我来到辛集,竟然特意赶来,只为再让我为她埋一次耳豆。这份跨越地域的信任,沉甸甸的。它让我忽然明白,我们每一次用心的操作、每一次耐心的讲解,都在患者心中种下了信任的种子。中医护理的影响力,正是通过这一点一滴的积累,悄悄地生根发芽。
“红嫂”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巡诊期间,我有幸随队参观了抗大一分校旧址和红嫂革命纪念馆,我看到在历史现场重温峥嵘岁月中,革命先辈们为理想信念拼搏、为人民幸福奉献的事迹,如重锤般深深叩击我的心灵,让我备受触动、心潮澎湃。
在抗大一分校的简陋校舍里,我仿佛看到了在民族危亡之际,革命先辈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军事知识,为新中国的前途命运苦苦探寻、积蓄力量。“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深刻体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优良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这让我联想到,作为新时代的医疗工作者,我们同样需要这种学习精神和奋斗意志,不断精进医术、锤炼医德,才能更好地履行“救死扶伤”的天职。
在红嫂革命纪念馆,我被“红嫂”们的大爱精神深深震撼。她们不是冲锋在前的战士,却是革命事业最坚实的后盾。她们用乳汁救护伤员,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后勤保障的重担,舍生忘死,无私奉献,谱写了一曲曲“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军民鱼水赞歌。这种无私忘我、一心为公、对党和军队的深沉热爱,正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最生动、最感人的体现。作为一名护士,“红嫂”精神与我从事的护理职业内核高度契合,那就是奉献、关爱与牺牲。我更加明白了,我的工作不仅仅是打针送药,更是在践行一种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使命。
这次学习经历对我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冲击和灵魂洗礼,更加坚定了我向党组织靠拢、渴望成为其中一员的决心。我深刻认识到,加入党组织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
今后,我将以红嫂精神为指引,不断提升自身思想觉悟和能力素质,严格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主动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这份强烈的情感共鸣与思想洗礼,让我入党的愿望愈发坚定且迫切。参观结束后,我当即奋笔疾书,郑重写下入党申请书,并第一时间提交给队长,渴望能以实际行动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成为党的一员,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