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室主任说科室 | 广安门医院肿瘤科
时间:2025-11-20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建院70周年之际,继《名医名家口述历史》系列片重磅上线,我院再次推出“广医口述系列”之科主任说科室系列片。新、老科主任和名老中医真情口述,回顾学科、专科发展历程,彰显中医人在传承创新中的使命担当。
六十二载春秋耕耘,六十二载仁心铸魂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
采访时间:2025年9月
口述者:肿瘤科主任 侯炜
从陋室悬壶的拓荒岁月,到领航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的新时代,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已走过六十二个春秋。1963年,在余桂清、段凤舞、张代钊等前辈的开拓下,科室正式成立,成为全国最早的中医肿瘤专科之一。一代代肿瘤科人秉承 “大医精诚” 的精神,以 “扶正固本,中西融创”为口号,将传统中医智慧与现代医学深度融合,在抗癌征途中谱写出一曲曲生命赞歌。
薪火相传
从 “小门诊” 到 “国家级中医肿瘤医疗中心”
从最初的一间门诊,到1974年设立病房,再到如今拥有5个病区、200张床位、年门诊量近30万人次的医院最大科室,六十二年来,科室在四代专家的接续奋斗下,已发展成为集医、教、研一体的国家级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学科,获批国家(中医肿瘤)医学中心创建单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医肿瘤 “国家队”。
六十余年间,科室荣誉与资质不断积淀,挂牌历程见证发展足迹。
1993年
全国中医肿瘤专科医疗建设中心
1996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肿瘤重点研究室”
1997年
全国中医肿瘤专科医疗中心
2002年
全国中医肿瘤重点学科
2003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肿瘤细胞生物学三级实验室”
2007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组长单位
2009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肿瘤扶正培本重点研究室
2010年
中国中医科学院肿瘤研究所
国家卫生部中医肿瘤临床重点专科
2013年
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2015年
国际中医药肿瘤联盟主席单位
2017年
国家区域中医(肿瘤专科)诊疗中心
京津冀中医药协同发展肿瘤重点专科联盟牵头单位
北京市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辐射工程(1+X+N)首都核心专科
北京市远程会诊中心
2018年
中国中医肿瘤防治联盟主席单位
科技部“中医肿瘤扶正培本”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2019年
京津冀协同发展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项目牵头单位
2021年
“辅导类”国家中医(肿瘤)医学中心创建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创工程创新团队
2022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肿瘤传承创新团队”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创新团队
2023年
北京“十四五”中医药重点专科领超类建设项目
2024年
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
2025年
北京市中医肿瘤质控中心
国家级中医质控中心(肿瘤专业)
国际中医药肿瘤联盟主席单位
中国中医肿瘤防治联盟主席单位
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主委单位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会长单位
京津冀中医药协同发展肿瘤重点专科联盟牵头单位
北京市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三优教学团队
国家药监局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科室先后荣获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共青团中央“青年文明号”“首都中医药榜样科室” 等荣誉称号。

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建科元老余桂清(右1)、段凤舞(右3)、张代钊(右2)

1976年,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合影

2025年,广安门医院肿瘤科部分医护人员合影


守正创新
中西医结合结出累累硕果
科室始终坚持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以 “扶正培本” 为核心理念,不断丰富发展中医肿瘤学术体系。余桂清教授奠定 “扶正培本” 思想基础;全国名中医朴炳奎教授作为学科主要奠基者,融入 “扶正解毒”理念,主张 “中医与西医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扶正与祛邪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模式,研发的“益肺清化颗粒”在肺癌治疗中成效显著,行医七十载累计诊治患者20余万人次。

余桂清为患者诊疗

20世纪80年代,朴炳奎查房

2000年,肿瘤科举办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交流会
首都国医名师林洪生教授提出 “固本清源” 理论,构建 “五治五养” 康复体系,通过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验证推广;岐黄学者、广安门医院原副院长花宝金教授创新发展 “调气解毒” 理论,深度阐释其全周期防治肿瘤的科学机制,首创基于中医思维的肺癌全周期防治体系;学科带头人侯炜教授则形成 “中西医结合 + 个体化” 综合治疗体系,提出 “三期三法防治放射性肺损伤辨治体系” 等特色理论。

2012年,林洪生在美国SIO会议上作专题演讲

2019年,花宝金在广安门医院承办2019国际中医药肿瘤联盟研讨会上致辞

2024年,侯炜在广安门医院承办2024世界传统医药大会-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融合论坛-肿瘤专题论坛作专题报告
在制剂研发与临床应用上,科室成果丰硕。从国内首个获批的扶正培本抗肿瘤中成药“健脾益肾颗粒”到“西黄解毒胶囊”“肺瘤平膏”“扶正解毒口服液”“软坚消瘤片”等十余种特色院内制剂,其中健脾益肾颗粒、益肺清化膏、养胃抗瘤冲剂已实现成果转让。这些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有效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抑制肿瘤复发转移、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作为国家药监局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科室先后开展 43 种肿瘤新药的临床试验项目,牵头制定的《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中医诊疗方案》在全国推广,牵头项目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还斩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奖一等奖3项。
全周期管理
打造独具特色的 “广安模式”
科室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践 “院前—院中—院后”全周期管理模式,形成覆盖肺癌、乳腺癌、胃癌、肝癌、肠癌等多癌种的 “预防-治疗-康复” 一体化诊疗体系。

肿瘤科特色中医适宜技术
国际化发展
中医肿瘤防治赢得国际认可
作为国际中医药肿瘤联盟与中国中医肿瘤防治联盟的主席单位,科室积极推动中医药抗癌智慧走向世界。自2007年起,便与美国国立癌症中心(NCI)、梅奥医学中心、纪念斯隆凯瑟琳癌症中心等国际顶尖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临床与基础研究,联合培养博士、博士后高端人才10余名。此外,科室还与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临床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专家团队以显著疗效赢得广泛信任,接诊海外患者,充分展现了中医药在肿瘤防治领域的独特价值与国际影响力。

林洪生(右3)、广安医院原院长王阶(右1)、现任院长李杰(右5)在美国国立癌症中心NCI

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人员在美国、马来西亚等地学习、工作

育才擎旗
构筑高水平人才与科研高地
作为国家首批硕士、博士培养单位和博士后流动站,科室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与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名老中医传承指导老师10余名,学术继承人20余名;全国名中医1名、岐黄学者1名,首都国医名师2名、首都名中医2名、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2名,博导11人,硕导14人,建立名医工作站(室)4个。建科以来,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68名、博士研究生80名,博士后20人,其中包括来自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10名外籍硕博士学子,为国内外肿瘤防治领域输送了大批高端人才。
在科研创新上,科室实力强劲,先后承担 “六五” 至 “十三五”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近五年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35项(其中国家级26项),获发明专利19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00余篇(SCI6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同时,科室获批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肿瘤扶正培本”重点研究室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创新团队,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肿瘤分子生物学三级实验室,构筑起高水平的科研创新高地。

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专家部分著作

展望未来
建设国家医学中心,服务人民健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安门医院肿瘤科正以建设国家中医医学中心为宏伟目标,持续推进理论创新、优势病种梳理、高水平循证医学研究与国际深度合作,依托京津冀中医药协同发展肿瘤重点专科联盟、北京市远程会诊中心等平台,深化 “1+X+N” 首都核心专科辐射工程,致力于推动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体系再上新台阶,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更大的力量。
“六十二载的答卷,是前辈铸就的丰碑;六十二载的发展,永不褪色的是守护生命的初心。”
广安门医院肿瘤科
以仁心为舟,以创新为帆
在抗癌洪流中
继续为生命护航,为希望扬帆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