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承工作室简介
仝小林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为依托单位,由广安门医院代谢病研究所副所长赵林华研究员担任工作室负责人。工作室主要承担仝小林院士的学术经验整理、学术思想传承、临床科研攻关、优秀人才培养等工作。
仝小林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团队秉持“守中医之正,创医学之新”的理念,长期致力于中医药传承创新研究,在代谢性疾病领域获得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形成特色鲜明的学术思想和系统的临证经验。针对重大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团队突破传统消渴理论,率先提出中医“糖络病”理念,构建了以“核心病机-分类分期分证-糖络并治”为框架的糖尿病中医诊疗新体系。研究成果形成首部《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和我国《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主编的《糖络病学》被纳入十三五创新教材,《糖络杂病论》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系列成果被评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6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25项科研成果之一。针对代谢综合征,团队创立“膏浊”理论,从干预炎症因子网络、关键代谢因子等途径阐释了中药改善胰岛素抵抗及代谢紊乱的科学内涵。构建方药量效理论框架,提出方药安全有效用量策略及规范,为推动中医走向“量化”时代奠定重要基础。“态靶辨治”体系为中医传统的调态理念与现代理化指标相结合提供了诊疗思路。
团队在仝小林院士的带领下,以代谢性疾病的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实践为目标,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分泌病学重点学科,培养出了一批中医基础扎实、临证水平较高、多学科交叉的中医药人才。“岐黄学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1人,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1人。
二、传承工作室成员
仝小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医内科学家,中华中医药会副会长。他长期致力于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研究,构建了以“核心病机-分类分期分证-糖络并治”为框架的糖尿病中医诊疗新体系,研发了针对糖尿病各阶段的效治疗方药,系列成果被纳入国际、国内中医专病指南及国内西医指南。作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他带领团队构建了以“随症施量和剂量阈”为核心的方药量效理论框架,为安全有效、合理用量提供了理论和循证证据,填补了方药量效研究的空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他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组长、中央援港抗疫专家组组长,先后奔赴三省九地及香港特区抗疫一线指导救治工作,提出从“寒湿疫”论治新冠肺炎的中医药策略,构建社区防控“武昌模式”,牵头制定三至九版国家新冠肺炎中医方案,以及符合香港疫情特点的中医方案,并开展覆盖防治全程的临床研究,为武汉、湖北及香港保卫战的中医药防治做出了重大贡献。荣获中宣部等授予的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人社部等授予的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章和中共中央等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曾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省部级著作一等奖3项、国家图书特别奖1项。主持起草中医行业第一部专病指南《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主持制定《糖尿病中医防治标准(草案)》、《糖尿病中医药临床循证实践指南2016版》以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一部国际临床专病诊疗指南《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主编《新冠肺炎中医诊疗与研究》《糖络杂病论》《方药量效学》《脏腑风湿论》《脾瘅新论》《维新医籍》等25部著作;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6篇,其中SCI论文76篇。获药物发明专利24项,转让20项。
赵林华,医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仝小林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方药量效研究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联方药量效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等。主要从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医药防治临床与基础研究,方药量效关系研究及新冠肺炎中医诊疗临床与基础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级课题及市局级课题共28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共99篇,其中SCI收录36篇。参编论著19部、指南6部。组织国内外学术会议10次、香山科学会议1次。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
连凤梅,医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GCP办公室主任。2020年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第二届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等。长期从事中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的临床及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行业专项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3项。作为实施负责人,完成973、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研课题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省部级二等奖4项、首届中西医结合优秀青年贡献奖、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
李敏,医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方药量效研究分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糖尿病分会副主委,中国健康管理协会糖尿病防治与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长期从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医药防治的机制研究工作。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8项。主编参编《疑难杂病证治•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肥胖及相关疾病中西医诊疗》等7部著作。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等。
樊瑷晗,中共党员,软件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宣传科科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方药量效分会秘书长、世界中联方药量效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参与省部级科技服务项目 5 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参编著作3部。获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机关青年学习标兵、青年演讲特等奖;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党委工作者、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王佳,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目前在研课题7项,发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参与制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中医防治标准(草案)》、《糖尿病中医药临床循证实践指南》及《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兼任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药防治糖尿病临床研究联盟秘书。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分泌专委会秘书长兼常务委员,中国健康管理协会糖尿病防治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慢病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获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际贡献奖——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中国中医科学院荣誉奖章一枚。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优秀秘书长及先进个人。广安门医院青年岗位能手。
刘文科,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国家临床研究基地课题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48篇,作为副主编参编著作4部;作为主要完成人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方药量效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
田佳星,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等课题6项;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参编著作7部;作为主要完成人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研究成果入选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优秀青年学者科技成果”,获国内外学术会议最佳壁报奖2次。兼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等。
李修洋,医学博士,主治医师。师从仝小林院士10余年,擅长中医药治疗肥胖所致的各类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等)及各类结节病(甲状腺结节、肺小结节、乳腺结节、子宫肌瘤等)。现担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态靶辨治专业委员会、方药量效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荣获国家卫健委优秀个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医疗服务创新奖,中国中医科学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特别奖。
赵锡艳,医学博士,主治医师。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院级课题2项,所级课题1项,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973计划、行业专项、国自然重点项目等国家级课题5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担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方药量效研究分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方药量效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
韩林,中药学博士,中医内科学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基础研究以及新药研发工作,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方药量效研究分会副秘书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态靶辨治专委会常务理事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子任务等4项;参研并主要负责执行了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以一作/通讯作者累积发表期刊论文20余篇,其中11篇SCI收录;作为第二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4项。
李青伟,中医内科学博士,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态靶辨治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方药量效研究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理事。研究方向为中医四诊现代化及智能设备开发,曾参与中医行业科研专项、国自然重点、国际合作基地等6项国家级项目。以第一/共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 5篇,中文核心论文5篇。在《新病机十九条》等7部书中担任编委,并在《新冠肺炎中医诊疗与研究》中担任副主编。
张莉莉,中医内科学博士,主治医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态靶辨治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从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医药防治临床与基础研究,方药量效关系研究。曾参与国家科技部、国自然重点、北自然等6项重点项目。以一作/通讯作者累积发表期刊论文30余篇,其中12篇SCI期刊收录。在《脏腑风湿论》、《周仲英辨治流行性出血热》、 《新冠肺炎中医诊疗与研究》等5部书中担任编委,并在《临床常用中药量效汇参》中担任副主编。
三、学术思想和成果
1、为糖尿病全程提供有效治疗方药,系列成果被纳入国际、国内中医专病指南及国内西医指南
1.1.构建糖尿病中医诊疗新体系
仝小林院士通过长期临床研究与大胆实践,突破传统,构建了以“核心病机-分类分期分证-糖络并治”为框架的糖尿病中医诊疗新体系,提出中医“糖络病”理念,将其分成脾瘅与消瘅,按照“郁-热-虚-损”分成四期,创新应用传统经方治疗糖尿病各阶段,并用循证医学的方法验证其有效性。研究成果形成我国《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被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2020年)整体推荐。
1.2.研发系列方药,为糖尿病不同阶段治疗提供新选择
针对糖尿病前期,他证实天芪降糖胶囊可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32%,该药被《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与2017版推荐,为糖尿病预防提供新策略(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4)。该成果被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评为2014年度“中国糖尿病十大研究”,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奖的中医药成果,并获2016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针对新发糖尿病,他创立开郁清热法,研发糖敏灵丸和降糖调脂方等专利药,确证降糖幅度与一线降糖药物二甲双胍相当,解决了中药不能独立降糖的难题(Diabetes ObesMetab 2013, mBio 2018)。2型糖尿病常伴发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等多种代谢紊乱,而现代医学尚缺乏整体干预手段。他运用中医整体观,发挥中医慢病调理优势,针对多代谢紊乱的共同根基胰岛素抵抗,采取一体化治疗,证实降糖调脂方具有减肥、调脂、降糖等多靶点治疗作用,且调脂、减肥较对照西药更优。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诊疗研究分获2009及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针对国际尚缺乏有效口服药物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他通过临床研究证实活血化瘀中药可明显减轻患者视网膜病变程度并延缓其进展(J Ethnopharmacol 2015)。针对糖尿病胃瘫,他创立的糖胃安方可恢复胃肠生物力学特性,消除患者呕吐、恶心等症状(Am J Transl Res 2017,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4)。
1.3.糖尿病中医诊疗体系的国际化推广
仝小林的工作奠定了他在中医糖尿病领域的领军地位。他主持制定了首部《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是我国首部中医专病国际指南,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颁布,被新华社评价为“中医药专病国际标准化建设的先行者”,获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首届“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科技进步一等奖”。仝小林院士牵头建立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国际合作基地”为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提供了支撑。
通过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会议,总结团队阶段性创新研究成果并推动研究进程,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每年邀请至少1-2名国际知名学者就中医药临床实践方法和疗效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讲座,不断吸收国际先进创新理念及经验,融合团队优势资源,培养中医药传承创新研究领军人才,持续推动代谢性疾病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建设,提高中医在代谢性疾病领域国内外影响力。
2、构建方药量效理论框架,提出方药安全有效用量策略及规范,大幅提高了急危重症疗效
作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他带领团队以临床评价为核心,选取有代表性的急危重症开展系列临床试验,证实各示范方药具有明确的量效关系及较宽的用量范围,并结合文献、药物实测、煎煮、药理、临床评价等方法明确经方一两的现代换算标准。他建立依据急危重症、慢病、预防等不同治疗目标的经方剂量折算方法,提出随症施量的用量策略,揭示“量变致新”、“量变致反”等量效变化规律,从而构建了以随症施量和剂量阈为核心的方药量效理论框架,为安全有效合理用量提供了理论和循证证据,填补了中医量效研究的空白。他主编的第一部系统论述方药量效理论的《方药量效学》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并被纳入十三五创新教材;主持制定的《经方临床用量策略专家共识》成为全球中医使用经方和国家经典名方开发折算剂量的重要依据(Am J Chin Med 2015)。为创建方药量效学科、推动中医走向“量化”时代奠定重要基础。
3、全程深度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3.1.创立“寒湿疫”理论,构建社区防控“武昌模式”
仝小林院士临危受命,在武汉抗疫第一线连续工作64天,边临床、边实践、边总结,让中医药真正全面、全程地介入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他率先提出“寒湿疫”理论指导新冠肺炎防治,并制定相应的治法方药,拟定了通治方“寒湿疫方(武汉抗疫一号方)”。在疫情集中暴发、没有特效药物和疫苗、医疗资源严重挤兑的危急情况下,他结合中医古代抗疫经验,提出用中医通治方大规模治疗的策略,并针对疫情最为严重的基层社区进行了防控模式创新,最终形成了以“中医通治方+社区+互联网”为框架的“武昌模式”。通过第一时间社区大规模集中用药,不仅大大降低了高危人群发病率、阻断轻症患者病情加重,还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实时的数据支撑。截至3月2日,“寒湿疫方”在武汉累计发放72.3万副,救治5万余人次。该模式已在孝感、黄冈、郑州、西安、舒兰等地区成功推广应用,构筑起新冠肺炎社区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3.2.牵头制定国家新冠肺炎中医方案,开展覆盖防治全程的临床研究
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的共同组长,他牵头制定了第四至七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的中医方案,针对恢复期患者组织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试行)》,为一线临床医师提供了切合临床需求的中医方案。他坚持中医药早期、全程介入疫情防控,开展了覆盖新冠肺炎防治全程的诊疗研究。如针对新冠肺炎轻症,发现中药寒湿疫方显著降低轻型/普通型患者的转重率;针对重症患者,证实与非中药汤剂组对照,应用中药汤剂组的死亡风险下降了87.7%;针对治愈出院患者的“复阳”问题,证实中医综合干预明显减少复阳风险,获得了中医药“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的一手资料和科研成果。
四、传承之路
由于母亲的影响,仝小林院士自幼立志要成为一名“白求恩式的大夫”。但在上大学前,对中医没什么具体的认知,仅有的印象就是留着长白胡子的老中医,一手捋胡一手摸脉。他说其学中医实为歪打正着,1977年冬天,我国关闭了11年之久的高考闸门终于开启,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上大学的人,被白求恩医科大学中医系(现为长春中医药大学)录取。可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十分吃惊:“我报考的是医疗系,怎么把我调到了中医系?”后来才听说,因为学中医需要古汉语基础,所以几位高考语文分数较高的学生被选调到了中医系。
开学后,新生军训还没过,仝小林院士便跑到图书馆去借书,一位老先生见他读书入神,就说:“你把《汤头歌诀》翻到附录的《濒湖脉学》。”遂翻到此页,老先生一口气、一字不落地背完了28部脉,紧接着老先生又将十四经脉和奇经八脉从头背到尾,这位老先生就是仝师日后的启蒙老师——陈玉峰教授。陈老有着深厚的国学基础、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总能将高深的中医理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讲出来。从陈老身上,他明白了打牢中医基础的重要性,学中医没有捷径,就是下死功夫。本科五年,中医内科大家任继学、骨科大家刘柏龄、儿科大家王烈、内经大家阎洪臣、中医基础学大家程绍恩、方剂学大家胡永盛、医古文大家崔仲平等都曾是他的授课老师。他认为本科是一个人的塑身阶段,会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今天的成绩也离不开老师们的谆谆教诲与母校的培养。
1982年本科毕业后,仝小林院士报考了皖南医学院,跟随李济仁教授在内经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李老是我国首届国医大师,也是新安医学“张一帖”第十四代传人。李老在治疗外感热病、急症等方面具有深厚功底,常常一剂见效,他开始意识到剂量是影响中医疗效的关键因素。1983年的一天,他在学校图书馆翻阅资料时看到一篇题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物剂量问题》的文章,惊讶不已:“我们平时学经方、用经方,开出的剂量与文章作者柯雪帆先生考证的剂量竟差了5倍之多。”中医教科书中把“经方一两约等于3克”视为约定俗成,但用此剂量治疗急危重症时常常力不从心。自此,他以《伤寒杂病论》本源剂量探究为起点,花了近40年的时间研究了“方药量效关系”。硕士的三年时光,他正式步入中医之门,师从了多位优秀的老师,如中医尚志钧教授、西医孙瑞元教授等。可以说,皖南医学院是仝师日后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探索的启蒙之地,是事业的根基。
硕士毕业后,仝小林院士进入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中医内科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师从全国第一批中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中医院创始人之一的邹云翔教授和我国首届国医大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周仲瑛教授。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苏北地区暴发了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在三年读博期间,他经常跟随周老深入苏北疫区一线。当时,流行性出血热的死亡率高达10%,他跟随周老用中医药将出血热的病死率降到百分之一点多。这让他积累了不少诊疗急危重症的经验,也为诊疗重症、疑难杂症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在抗击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的过程中,仝小林院士发现其发病过程与伤寒六经传变极为相似,在诊疗中也用到了六经辨证和大量经方,也意识到仲景的“伤寒其病”应该就是流行性出血热或是与该病极为相似的一种急性传染病。30年来,随着实践经验的增多、经方的大量应用,他更加确信了当初的认识,于是向周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中医自古讲究一脉相承,周老对此阐述深感认同,甚至把这个与周老大相径庭的观点加到了他主编的《周仲瑛辨治流行性出血热实录》里。周老对思辨能力的鼓励与引导,让他明白了敢于质疑、敢于突破的重要性,真正定义了“守正创新”。
中医经典薪火相传,仝小林院士在学习老师中医理论以及临床经验之外,在李济仁教授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脏腑风湿”学说,跟师李老期间,还认识到剂量是影响中医疗效的关键因素,以经方本源剂量探究为起点,探究方药量效关系;深受周仲瑛教授中医病机理论的启发,提出构建“态靶辨治体系”的疾病诊疗新模式。
五、新闻资讯
处方由仝小林院士研制,治疗疫病新药散寒化湿颗粒上市
2022/10/12
经典名方为何也会失灵?仝小林院士:提高中医疗效,呼唤方药量效研究
2022/9/19
中医方药量效学“结”硕果:《重剂起沉疴》第2版出版
2022/9/4
仝小林院士寄语青年医师:用医魂、医德、医道、医术护佑苍生
2022/8/20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成立态靶辨治专业委员会
2022/7/23
“态靶辨治 传承创新”学术思想高峰论坛在南宁举行
2022/7/3
仝小林寄语毕业生:野心或许不会成就一件事到极致,但热爱可以!
2022/6/16
史无前例 中医药全方位参与香港抗疫
2022/4/20
【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疗效•大家谈⑩】专访仝小林:态靶辨治,汇通中西医构建新医学
2022/4/11
用好中医优势助香港抗击新冠疫情——访中央援港抗疫中医专家组组长仝小林
2022/4/6
中央援港抗疫中医专家组赴港,仝小林任组长,共7人
2022/3/29
“寒湿疫”“湿毒疫”……中医对新冠肺炎说法为何不同?仝小林院士给出解答
2022/2/9
仝小林:让科学舞台闪耀中医光芒
2019/12/16
仝小林院士完满完成河南抗疫凯旋
2022/1/22
最美科技工作者仝小林:用中药汤剂扑灭武汉社区的新冠火苗
202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