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针灸学
时间:2021-09-30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成立于1955年,于2012年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学重点学科。学科拥有朱琏、高凤桐、叶心清、郑毓琳等名老中医,以及田从豁、韩碧莹、刘保延、刘志顺、黄石玺等著名专家,正高级职称17人,副高级职称5人;博士后6人,博士14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针灸科病房开放床位48张,年门诊量26万余人次。

学科长期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开启合作,输送团队人才赴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做博士后,合作开展针灸治疗抑郁、焦虑的脑功能核磁(fMRI)的机制研究;与美国佛罗里达州里大学医学院开启合作,定期输送团队人才赴其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学习神经生物学,神经电生理学技术以及基础研究课题的实验设计等,同时参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异常蛋白积聚疾病的机制研究。并合作发表论文。为今后团队在基础研究思路、基础研究方法的学习、交流上开创了良好的模式。同时双方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也为进一步的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础。

近10余年来,广安门医院针灸科以构建针灸临床评价体系、产生高质量临床证据为目标,牵头组织实施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973、国家重点研发等针灸重大临床项目/课题,建立了覆盖北京各级医疗机构和全国的46家中医院、综合性医院的协作网络,开展了针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慢性便秘、女性尿失禁、脑中风、抑郁、更年期综合征、慢性前列腺炎/盆底痛综合征等10余项大型多中心临床试验。在重点学科建设期间,主要研究病种从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压力性尿失禁、混合型尿失禁、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扩展到神经源性尿潴留、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底痛综合征、女性慢性盆底痛、女性盆腔脏器脱垂、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等等。研究模式从临床研究+少量基础研究扩展为临床与基础研究并举。建立了针刺治疗功能性肠病、盆腔脏器功能障碍的规范化针刺治疗方法、疗效判断标准以及推广应用专题门诊。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创立了针灸临床评价阶梯递进模式,从针灸干预方法产生于临床实践以及临床疗效与穴位、刺激与人体状态密切相关的复杂干预特点出发,依据干预方案成熟度,将针灸临床评价分为干预方案的发现、优化、验证、推广应用与再评价等四个阶段,以证据强度为导向,采取阶梯递进模式逐级推进与提升,直至得到公认的高质量临床证据。同时依据针灸学科的传统医学特点,结合现代医学的评价模式,采取真实世界临床评价方法与国际通行的传统评价方法并用的策略,使针灸的干预方案不断得到优化完善,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医特色的、结合现代化科学研究的、适合针灸学科发展的康庄之路。

      广安门医院针灸临床科研团队近二十年来开展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已经取得大批重要研究成果,共计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1项。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