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雨生百谷,湿去病安
时间:2025-04-20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取自“雨生百谷”之意。在传统农耕文化中,谷雨节气将“谷”和“雨”联系起来,表示降水状况和“雨生百谷”。谷雨标志着寒潮结束、气温回升加快,雨水增多,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谷雨三候

       一候萍始生(浮萍生长),二候鸣鸠拂其羽(布谷鸟鸣叫催耕),三候戴胜降于桑(戴胜鸟栖桑树)。《通纬·孝经援神契》中说:“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谷雨前后,天气较暖,降雨量增加,湿热渐显,此时肝气渐弱、脾胃易受困。此时也多处于风湿免疫病的高发时节,如我院风湿病科姜泉主任科研团队对全国华北、东北、华东、西南、西北、中南6个地区18家研究中心共160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发现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以春季最为多见(占36.33%),其次为冬季(26.22%)和夏季(25.53%)。《黄帝内经》有云:“春三月,此谓发陈……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中医养生需注重:祛湿、健脾、柔肝、通络。

辨证施膳

       谷雨节气雨量增加,气温转暖,需关注湿热之为病。饮食宜清淡,少食生冷油腻,避免加重脾胃负担。多吃薏米、赤小豆、玉米须、冬瓜等利湿食材,可搭配健脾祛湿的药食同源中药(如山药、莲子、芡实、茯苓)制作药膳。谷雨后期气温升高,易口干舌燥,可适量吃百合、银耳、梨、荸荠等润燥食物。

(1)湿重于热

       若素体阳虚或湿邪偏盛者,逢谷雨节气多容易表现为湿重于热,症见食少纳呆,渴不欲饮或不渴,周身困重,身黄似熏黄,头重、头痛、胸脘痞闷,纳呆、呕吐,便溏或便秘,苔腻不黄,脉濡缓不数。

★谷雨时节推荐饮食 ★

薏苡仁丝瓜粥

【材料】薏苡仁150克,薄荷15克,豆豉50克,丝瓜100克。

【制法】将丝瓜去皮洗净后切成块,薄荷、豆豉择洗净,放入锅内,加水1500毫升,沸后用文火煎约10分钟,滤汁去渣。苡仁洗净后与丝瓜一同倒入锅内,注入药汁,置火上煮至苡仁酥烂,食时可酌加糖或盐调味。

【功效】祛湿清热。

【注意事项】月经期女性、脾胃虚寒者慎服,另睡前不宜服用。

(2)热重于湿

       若素体阳盛或热邪偏盛者,或湿渐化热者,多表现为热重于湿,症见身热烦躁,口苦口臭,身黄重,烦渴饮冷,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谷雨时节推荐饮食 ★

银花薏仁粥

【材料】生薏仁60g,赤小豆20g,冬瓜20g(去皮),鲜银花10g,冰糖少许;

【制法】先将薏仁、赤小豆煮粥,待半熟时加入冬瓜,煮熟后纳银花和冰糖即成;

【功效】清热祛湿。

【注意事项】糖尿病患者不宜加冰糖;脾胃虚寒者不宜久食。

(3)湿热并重

       若脾虚与胃热并重者,则多呈湿热并重。湿热并重症见身热有汗不解,脘痞呕恶,身目黄色,黄色鲜明,口渴不欲多饮,便溏色黄味臭,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

★谷雨时节推荐饮食 ★

茅根车前薏米粥

【材料】新鲜白茅根60g,竹叶30g,新鲜车前草叶15g,生薏米100g;

【制法】将白茅根、车前草叶、竹叶加水适量煮半小时左右,取汁去渣,放入薏米煮熟;

【功效】清热利湿。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不宜久食。

起居有常

       早睡早起,避免熬夜耗阴,午间小憩15-30分钟养心神。避免久居潮湿环境,衣物被褥及时晾晒,雨天减少外出。花粉、柳絮增多,过敏体质者外出戴口罩,用防风、苍术等中药香囊驱邪。

动静相宜

       《黄帝内经》曰:“圣人春夏养阳……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适度出汗排湿,如散步、八段锦、太极拳,以舒筋活络,忌大汗伤阴。勿过早减衣,尤其护好肩颈、膝盖,避免湿寒入侵引发关节痛。

精神内守

       春季肝气渐弱,忌情绪波动过大,可饮用花茶(如玫瑰花、白梅花、菊花、茉莉花等)疏肝解郁。《黄帝内经》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局部按摩

       晨起可按摩腹部(顺时针绕肚脐揉腹5-10分钟)助消化,配合饭后喝陈皮山楂茶(陈皮3-5g,生山楂3-5g)祛湿消食。

       穴位按摩可选取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阳陵泉(位于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合谷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等。穴位按摩要点:用拇指指腹按压穴位3~5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顺时针或逆时针揉按均可。

       敲打肝经(大腿内侧)及胆经(大腿外侧),以疏通肝胆气机、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如出现风湿免疫病活动所致的关节肌肉疼痛不适,也可在我院风湿病科专科医师指导下行穴位贴敷治疗(选穴: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合谷、太冲、阿是穴,或个性化辨证取穴)以除湿通络、调节免疫。

足浴

       可运用中药方泡足。如以怕风怕凉等寒湿表现为主,可选用祛湿散寒类中药(如麻黄6-9g、桂枝6-9g、白芷9-15g、苏木6-9g、生姜6-15g等);如以局部肿、皮肤触热或发红、汗出、尿黄等湿热表现为主,可选用清热祛湿类中药(如黄柏6-9g、苍术6-9g、苦参9-15g、茵陈12-15g、土茯苓12-15g等)。足浴要点:一般选择37℃-45℃的水温,避免烫伤,药汁最好没过双足三阴交穴,时间掌握在20分钟到半个小时左右,不必泡时间过久,每天1次,可选择在睡前。

本文作者:

刘蔚翔(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病科主治医师)

审核专家:

姜泉(岐黄学者,首都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病科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主任委员)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