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节气流转,一转眼已经到了立秋时节。
节气物候
立秋之后,人体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立秋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是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中医认为天人相应,这时候人体会随着自然气候的变化,也在阴阳代谢中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阳气内收下藏。
立秋有三侯,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秋风虽爽,却主肃杀,万物于此时开始凋零,人体也会随着自然气候的变化,阳气开始内收下藏,腠理变得紧实,毛孔逐渐关闭以防外邪,若未能顺应时节调摄,则容易感受外邪;同时,随着昼夜温差增大,空气湿度下降,人体容易出现 气道干痒欲咳的感觉,呼吸系统疾病亦开始进入高发期,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更容易在这个季节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
广安门医院呼吸科消喘膏临床应用70年,选用祛寒、通经等功效的药物,利用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的夏至后“三伏”期间,敷贴特定穴位以除寒邪、养阳气来防病治病,尤其适用于素体阳虚或寒湿伏邪的人群。立秋之后,三伏天养的阳气也该和庄稼一样收割回仓了,阳气内收,则腠理逐渐变得紧实,毛孔趋于闭藏。
应对秋燥有妙招
秋天的主要气候特点是干燥,空气中缺少水分,人体同样缺少水分,常常出现气道干痒欲咳的感觉。肺应秋季,呼吸系统疾病也开始高发,尤其对于慢性肺部患者来说,容易出现干咳、夜间加重、久治不愈的情况。这时候如果感受了风寒燥等邪气,因为腠理紧实、毛孔关闭,外用膏药就吸收欠佳了。 广安门医院呼吸科的温透外治技术就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对于一些咳嗽患者可有奇效。
清代医家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专设《薄贴论》讲述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与特点。文中讲现在所说的膏药,古人就叫“薄贴”,可用于“治里”,包括驱风寒、和气血、消痰痞等。用膏药贴敷,药性从毛孔进入腠理,贯通经脉,“或提而出之”,形象描述寒邪由内及外引出,正如三伏天期间通过消喘膏治疗寒性慢性肺病;“或攻而散之”,比如温散酊的主要成分是川乌、天南星、细辛、川芎、鸡血藤等,可以温肺止咳、化痰行气通络,通过用特定的仪器将温散酊浸透于药膜上,加温、加压,打开腠理,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直达病所。对于肺结节这种“气聚血结而有形者”尤为合适,或者慢支、慢阻肺、哮喘等慢性疾病患者,“久病入络”,也尤为适用这种疗法。温散酊的外用治疗,是拔罐、艾灸、药物穴位贴敷等中医治法的综合应用,也是徐灵胎关于外治理论的继承与发扬。
秋日养生调养方法
立秋之后,进入到秋季,就要遵从秋季的养生方法,核心就是一个“收”字。
首先就是情志方面。中医认为,秋应于肺,而悲忧最易伤肺,因此,秋天切不可悲伤忧思,应保持精神上的安宁,正所谓“秋忌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明确指出了秋天调神的具体法则是:“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意思是说,在秋天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宁,不急不躁,使秋天肃杀之气得以和平,不使意志外驰,使得肺气清静,只有这样才能减缓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还要注意不断地收敛神气,不使神志外驰。
秋季气温适宜,运动非常适合,经常练习缓慢有节律的呼吸方法,在跑步、打球等“动功“基础上,宜配合“静功”,如八段锦、站桩等。动静结合,动则强身,静则养神,可达到心身康泰之功效。
饮食方面,过食辛散之品易损肺气、伤津液,辛味走散伤津。 所以秋季尽量少饮酒、油炸酒等辛味之物,不宜过多摄入吃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辣食物防风寒外侵。中医温病学说认为“秋伤于湿,冬必咳嗽”,立秋时节暑伏之气仍未散尽,但如若贪此秋凉,则常易导致咳嗽不止。立秋之后西瓜、甜瓜,都不能任意多吃,大量瓜果是寒凉之品,脾阳受损则生湿邪,到了冬季呼吸系统疾病发生风险就提高了。
立秋过后,人体的五脏腧穴皆会于背,入秋后要特别注意后背暖护以防病。除了三伏贴以外,采用中医温透外治技术外敷背部腧穴以温肺止咳、化痰行气通络,对于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节等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