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检”寻病因,“验”护平安——揪出呼吸道感染“真凶”,医学检验来帮忙
时间:2025-08-28

       打喷嚏、咳嗽、喉咙痛、发烧……这些恼人的呼吸道感染症状,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它们可能由感冒病毒引起,也可能隐藏着更严重的病原体。当症状来袭,医生有时会建议我们做各种检验。这些医学检验究竟有何玄机?它们如何帮助我们精准治疗,避免抗生素滥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呼吸道感染医学检验的神秘面纱。

一、谁是罪魁祸首?

呼吸道感染的“嫌疑人”名单

呼吸道感染并非单一疾病,背后隐藏着庞大的“病原体家族”:

病毒

病毒约占急性呼吸道感染的70~90%。常见“惯犯”包括:

  •  鼻病毒 普通感冒的头号元凶;
  •  流感病毒(甲、乙型) 引起季节性流感,症状重、传染性强;
  •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如毛细支气管炎、肺炎)的主要祸首,还会诱发哮喘;
  •  腺病毒 可致普通感冒、咽结膜热、肺炎以及重症肺炎等。

新型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人偏肺病毒等 均可引起上呼吸道及下呼吸道的感染。

细菌

细菌既可为原发感染,也可继发于病毒感染后。常见的有:

  • 肺炎链球菌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头号杀手”;
  • A组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 引起化脓性扁桃体炎、猩红热;
  • 流感嗜血杆菌 可致中耳炎、鼻窦炎、肺炎等;

       其他如卡他莫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嗜肺军团菌、结核杆菌等都可导致急慢性呼吸道感染。

非典型病原体

       非典型病原体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需特殊培养或检测。 肺炎支原体:引起“非典型性肺炎”,在青少年和成人中常见。

       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贝纳柯克斯体、恙虫病东方体等 也可引起肺炎等较为严重的呼吸道感染。

真菌

       真菌相对少见,常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中引起严重感染(如肺孢子菌肺炎)。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医疗干预措施的介入,HIV感染人群的增加等因素,真菌感染变得越来越多见。

二、医学检验

锁定“真凶”的侦查手段

       面对如此多的“嫌疑人”,医学检验就是医生手中的“侦探工具包”,有助于快速、准确地揪出致病元凶,指导精准治疗。主要方法包括:

  •  传统“刑侦术”(形态学与培养): 涂片染色镜检(如痰涂片革兰氏染色)能快速初步区分细菌与病毒感染,并提示可能的细菌种类(球菌/杆菌,革兰氏阳性/阴性)。快速、经济,但准确性有限。
  • 病原体培养(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采集痰液、咽拭子、血液等样本,在实验室培养皿中让细菌生长,是确诊细菌感染的“金标准”,并能测试哪种抗生素最有效(药敏试验)。缺点:耗时长(通常需24-72小时甚至更久),部分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培养困难,病毒无法用常规方法培养。
  • 病毒培养:技术复杂、周期长(数天至数周),临床已较少用于常规诊断。
  • 精准“基因追踪”(分子生物学检测):核酸检测是目前的主流和趋势。通过放大特定病原体的基因片段(DNA或RNA)来检测,具有超高灵敏度和特异性。优势显著,速度快,数分钟至小时即可出结果。基因测序(如宏基因组测序,mNGS):对样本中所有微生物的核酸进行无偏性测序,理论上能检测出样本中存在的所有已知和未知病原体。主要用于复杂、危重、疑难或免疫缺陷患者的感染诊断。成本较高,结果解读更复杂。
  •  快速“身份识别”(抗原检测): 抗原检测(如流感、新冠、RSV等快速检测),检测病原体表面的特定蛋白质(抗原)。操作简便,15-30分钟出结果,适合门诊、急诊快速筛查。灵敏度通常低于核酸检测,尤其在疾病早期或病毒载量低时可能出现假阴性。
  •  抗体检测(血清学检测): 检测人体针对病原体产生的抗体(IgM、IgG)。IgM阳性提示近期感染,IgG阳性提示既往感染或免疫反应。主要用于回顾性诊断(如肺炎支原体抗体)。急性感染早期抗体可能尚未产生,单次检测意义有限,通常需双份血清(急性期和恢复期)对比抗体水平变化。

       医学检验是现代医学识别呼吸道感染的“火眼金睛”。从传统的显微镜观察、细菌培养,到如今快速精准的核酸检测和多重病原体筛查,技术的进步使我们能更快速、更准确地揪出致病元凶,实现精准用药,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有效控制传染。了解这些检验背后的意义,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配合医生诊疗,理解检验结果,共同守护健康。记住,当呼吸道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必要的检查,是保护自己和家人健康的重要一步。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