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24节气中阴阳平衡,代谢调整的关键期。
节气物候
1.三候特点
一候雷始收声。秋分后阴气渐盛,雷声消失,暑热彻底结束,寒凉之气始生。
二候蛰虫坯户。昆虫蛰居洞穴抵御寒气,自然界进入“收敛”状态。
三候水始涸。降雨减少,河湖水量下降,环境趋于干燥。
2.中医内分泌内分泌代谢关联
秋分昼夜均分,象征人体阴阳需协调。内分泌系统(如胰腺、甲状腺、肾上腺)功能易受季节转换影响,可能出现激素分泌紊乱(影响阴阳平衡)。
“肺主皮毛”,秋燥与皮肤代谢(如糖尿病皮肤瘙痒)、呼吸道防御(易诱发感染)相关。秋燥易耗伤肺阴,燥邪伤肺。
秋分后人的肝气收敛,肝气疏泄功能减弱,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可能导致血糖、血压波动。
内分泌代谢病秋季养生知识
稳血糖、调代谢的四大要点
1.起居规律。保暖防外感,稳定生物钟。早睡(不晚于22:30)以顺应阴精收藏,早起(6:00-7:00)助阳气舒展。户外重点注意保暖。注意头部、足部保暖,后颈(风池穴)、足踝(三阴交),避免寒冷刺激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2.适当运动。温和的有氧运动,有利于提升胰岛素敏感性。推荐的运动方式:平地快步走、八段锦、简式太极。运动时长每日30分钟;运动强度以微汗、心率≤(170-年龄)为宜。最佳运动时段以上午9-10点为宜。此时阳气升发,有利于糖脂代谢。
3.食养有益。润燥稳糖,优选低升糖食物。宜食:辛酸甘润之品,如白萝卜(促消化)、百合(润肺)、山楂(调脂),适量苹果、柚子(低升糖指数)。优质蛋白,如鸭肉、鲫鱼(低脂高蛋白),搭配黑木耳、银耳(富含膳食纤维)。 注意忌口:忌食辛辣烧烤(加重燥热)、忌食过甜水果(如荔枝、芒果)、忌食高脂黏腻食物(影响血脂)。推荐代茶饮:麦冬5g ,玉竹5g 泡水,滋阴生津,辅助控糖。
4.调畅情志。防“悲秋”,减轻应激性激素分泌。多登高远眺、户外散步(接触自然光调节褪黑素),避免情绪抑郁引发皮质醇升高。 适当冥想或静坐(每日10分钟),口诀“呼吸平和,意守丹田”,稳定自主神经。
内分泌专病调理方案
1.传统导引法,平衡气血。
秋分导引术(源自《遵生八笺》): 晨起盘坐,双手上托吸气,缓慢侧弯呼气(左右各5次),疏通肝经、调和气血。
2.穴位按摩,调节代谢枢纽。
足三里(健脾控糖):膝眼下4横指,每日揉按100次,增强胃肠功能。
太渊穴(润肺防感):腕横纹桡侧凹陷,按压至酸胀感,每日3分钟,改善肺功能。
涌泉穴(引火归元):睡前搓热掌心按摩足心100次,缓解糖尿病神经病变肢端冷痛。
3.内分泌特色调理小妙招
谨防血糖波动:昼夜温差>10℃时,增加指尖血糖监测频次(尤其是空腹及餐后2小时)。
保护甲状腺:颈部围丝巾避风,定期自查甲状腺形态(是否对称肿大)。
强筋健骨:上午10点前晒背15分钟(促进维生素D合成),搭配高钙食物(芝麻、绿叶菜)。
4.关键提醒
内分泌代谢疾病秋分“三防”。
1)防“燥”。室内湿度保持50%~60%,加湿器远离床头(避免滋生霉菌)。
2)防“郁”。多参与社交活动,避免独处诱发情绪性进食。
3)防“滞”。久坐每1小时起身活动,促进下肢循环(预防糖尿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