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成立于1969年,于2009年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心病学重点学科。
心血管科也是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点专科,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血管三级实验室“心血管病证结合关键技术实验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研究示范基地;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培养单位;是北京地区全科医师培训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北京市中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三优”教学团队。
学科拥有国医大师1名,岐黄学者2名,首都名中医3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2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人,北京市优秀中医人才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之星”2人。正高级职称12人,副高级职称8人;博士后5人,博士2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4人。
心血管科一直围绕临床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具体研究方向和取得成果如下:
①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研究:按照“证候要素诊断—证候要素演变—疗效评价标准—病证结合诊疗指南—中医全程防控”的研究思路,开展16项临床研究(RCT),创新性提出冠心病“痰瘀滞虚”理论,制定了冠心病证候及证候要素诊断、演变规律和疗效评价系列量表、标准。遵循WHO指南流程,结合中医病证结合和特色方药制定了《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该指南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转化为国际标准,显著提升了冠心病的中医循证水平和临床疗效。相关标准、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发布,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推广应用到127家研究机构,涉及标注基金63项。以上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软件著作权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②冠心病病证结合生物学基础研究:创新性应用表观遗传学研究中医证候实质,探索冠心病病证结合的lncRNA-miRNA-mRNA网络机制和关键基因,揭示冠心病单一证候、两证组合、三证组合的内在机制;以药测证,发现活血化瘀药能调控以上网络和关键基因,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同时中药还能适应证候要素的叠加变化,调节证候相关circRNA-mRNA网络。③开展心系疾病有效药物组分配伍理论及药物筛选研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对作用机理相对清楚及质量稳定可控的中药成分通过配伍,形成安全性高、临床适应证明确、针对性强的心系有效方剂研究,并开展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为新药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其中2019年形成2项(一种用于治疗动脉血栓闭塞症的中药组合物及其用途;一种用于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④心律失常研究:以心律失常的防治及机制研究为方向,总结温阳活血法治疗病态窦房综合征、益气养阴活血为法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优化心悸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并进行标准化和推广,同时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将科研与临床相结合,最终建立起房颤、病窦综合征的中医证候标准化研究平台以及统一的诊疗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⑤高血压病研究:以补肾降压理论及其临床运用为主要研究方向,通过临床与实验研究,创新了高血压病的治疗方法,在平稳降压、稳定血压、改善症状、保护靶器官等方面发挥疗效,进一步阐明了补肾降压方的科学内涵。⑥心力衰竭研究:提出以“温阳活血、养心安神法”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不仅提高心脏功能、提高射血分数,使扩大的心脏能够缩小,取得显著临床疗效。结合临床经验,已申请专利方。病房开放床位100张,年门诊量约13-15万人次。
学科近10年获得科技成果奖共15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部级12项。
学科近10年承担课题共90余项。其中国家级40余项,省部级3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