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始建也;
冬,四时尽也,万物收藏也;
立冬不仅代表着冬季来临,
更表示万物收藏,规避寒凉之意。
三侯示寒意,阳藏护阴气
【一候水始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道:“水面初凝,未至于坚也。”
《周易•坤卦》爻辞云:“履霜,坚冰至。”
《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
天寒气清,水面始见冰成,寒意初至,碧波始冻而未坚。
【二候地始冻】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道:“土气凝寒,未至于拆。”
拆者同“坼”,寒性凝滞、收引,土感微寒而冻,地气尚润,未至于天燥地皲、水冰地坼。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雉者,野鸡也。《本草》曰:车螯是大蛤,一名蜃,能吐气为楼台,冬雾渐起,鸟雀潜藏。
古人认为,雉雀畏寒,入海化蜃以过冬。
随着立冬节气的到来,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而养精蓄锐,积蓄精气,为来春盎然生机做准备。立冬标志着天地间的生物经历生、长、化、收后到了藏的阶段,天气之间阳气由收变敛、由降变藏。
《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篇》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感天地气机变化,机体阳气亦渐敛藏于少阴肾水之中。
立冬而后,气寒天凉,阴气盛而阳气衰,血行易凝涩,阳气宜沉藏。故饮食、起居、情志等诸多方面调摄生息都应立足于“藏”,遵循“秋冬养阴”的原则,顺应大自然向下、向内的气势而涵养阴精,侧重养护人体阴气,从而使阳气得以潜藏,无扰乎阳,无耗其精,这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
省咸增苦阴气藏,养肾固精忌寒凉
“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
——《饮膳正要》
“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
——《千金•食治》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按∶水能克火,然心以下交于肾为补,取既济之义也)。”
——《本草备要》
冬季养生饮食调养上须以中医“虚则补之”、“寒则温之”、“补之以味”为原则,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
“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不可盲目“进补”,应当结合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及个人体质,三因制宜进行饮食调摄养生。如肾阳亏虚者,可多食羊肉、驴肉等温补肾阳的食物;偏于肾阴精不足者,食补宜以鸭肉、鹅肉、枸杞、山药、木耳等护阴之品。
一方面,饮食宜以省咸增苦、滋阴清补为主,通过调摄饮食来收敛阴气,如唐容川云:“微咸者则能引火下行,大咸者则能助火升发”,冬季肾脏当令,寒气偏盛,肾属水而味咸,心属火而味苦,水克火,肾旺则易于伤心而致心弱,故冬天养心唯宜微咸以降心火,防过咸致肾水更寒,如此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则安也,即多食苦瓜、莴笋等苦性食物以养心气,少食食盐、紫菜、海带等咸性食物。
另一方面,冬令时节当需养肾固精,然此时燥气尚未消退,故不宜进补大温大热之品,应以甘润生津食物为主,应选用“补而不燥”、“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以滋养阴精,兼以润燥,多吃牛羊肉、乌鸡、鲫鱼之类温补食物,以及大白菜、白萝卜、银耳、梨等养阴清燥之品。
再者,宜适当食用如花椒、茴香、姜、葱、羊肉、鸡肉、龙眼、栗子等温热之品,以缓初冬寒冷之气,且冬三月更忌寒凉生冷,以免损伤阳气。
【当归生姜羊肉汤】
彭子益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认为此汤:“当归温补肝血,生姜温阳散寒,羊肉温补肝阳,滋补木中生气,以助升达。加生姜以行其寒滞,故诸病皆愈。”
【配料】当归12克、生姜30克、羊肉200克、肉苁蓉30克、山药30克、肉桂、食盐、花椒各少许。
【做法】将当归、肉苁蓉、山药、生姜、肉桂、花椒装入纱布袋中,羊肉洗净切片与纱布袋同放锅中,加水2000ml,慢火炖煮1小时,加入食盐调味后即可服食用。
【功效】补益肝肾,温阳益精。
羊肉:性热,入脾胃两经,有补气壮阳、有补脾肾、壮筋骨、祛风寒功效;
山药:味甘平,归肺脾肾经,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功效,《神农本草经》言其“主伤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
肉桂: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元之功,《本草新编》言其“养精神,和颜色,兴阳耐老,坚骨节,通血脉,疗下焦虚寒,治秋冬腹痛、泄泻、奔豚,利水道,温筋暖脏,破血通经。”
【茶饮防伤寒】
“神仙粥”歌:“一把糯米煮成汤,七个葱头七片姜,熬熟对入半杯醋,伤风感冒保安康”。
【做法】将葱白带根须洗净切成6到7段,生姜切六七片,糯米一把(也可用大枣6个切开代替),熬熟后加食醋半杯,趁热口服,对伤寒感冒轻症的防治甚是有效。
动待日光,心神安宁,泡足助阳
“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
——唐代医家孙思邈
【早卧晚起】
冬三月起居调养上,当注意顾护阳气,涵养阴精,做到“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睡以养阳气,晚起以固阴精。
【避寒就温】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应避寒就温,远离严寒之地,避免肤腠开启出汗过多而耗伤阳气。
晨练时应防寒保暖,外出活动不宜过早,运动强度不宜过大,可选择八段锦、太极拳、慢跑、健步走等,以微微出汗而不损伤阳气为宜,有益于阳气的潜藏。
【平和乐观】
立冬以后主张顺应自然气机内藏的变化,精神调养上则需“使志若伏匿”,注重“伏匿”以舒缓冬季清寒之气。秋冬气交之际,要尽量恬淡安静,保持精神情绪淡泊宁静,心神安宁自如,方可避免烦扰,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神志内收利于养藏,合“冬藏”之法则。可通过音乐、书画、等兴趣爱好,来消除低落情绪、振奋精神。肾主封藏,冬天可以听一些音色较为低沉柔和的乐曲,如《梅花三弄》、《二泉映月》等,有助于安神定志、和缓身心、涵养肾气。
【睡前泡脚】
临证常用泡脚方:艾叶10g、桂枝10g、伸筋草10g、鸡血藤10g、威灵仙10g。水温以40-50℃左右为宜,水量以没过脚踝为准,双脚浸泡15至20分钟,以遍身微似有汗出即可。
足少阴肾之经脉起于足部,足心涌泉穴为其井穴,足部亦为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起止部位,腧穴居多。故泡完脚后可用手掌按摩双脚,可有效促进血液运行、疏通经络,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尤当注意,糖尿病足患者及皮肤病患者当留意水温,以免温度过高引起烫伤。
艾护阳气,灸焫为宜
冬季气候寒冷,寒性凝滞收引,肾阳充沛、肾气健旺方能防止疾病的发生,助养肾气贵在温补,而温补者莫过于灸法。
灸者乃艾之火攻,能壮阳气、益真阴、祛寒湿、调气血,借助艾火的温热之性温经散寒、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防病保健等功效。
【艾灸关元 引气归元】
关元穴位于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位于任脉上,为养生保健的要穴,艾灸此穴可补益元气、培元固本,对于肾阳虚引起的手脚冰凉、泄泻、痛经效佳。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灸气海以养元阳,秋冬灸关元以养元阴。生姜戳以针孔,用隔姜灸法,一周两次,一次20分钟,以皮肤微红而不灼伤为度。
【肾俞补肾 命门壮阳】
肾俞穴位于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位于膀胱经上,为肾之背俞穴,艾灸此穴有补益肾气、强壮腰脊的作用,当腰部受凉疼痛时艾灸此处可以驱除寒气,舒筋止痛。
命门穴位于后正中线上,在第2腰椎棘突下。《景岳全书》记载道:“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艾灸此穴有补肾壮阳、强健腰膝的功效。
每穴可用艾条悬灸5-10分钟,也可以艾灸盒置于上述二穴所在部位,腧穴处置以生姜或附子饼助阳散寒,灸至皮肤微微发红发热即可。
秋冬气交,养藏为道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四气调神大论》
“冬三月,六气十八候皆正养脏之令,人当闭精塞神,以厚敛藏。”
——《四时纂要》
立冬时节阳气潜藏,阴气盛极,养生尤当注意“养藏”。故冬三月,于饮食、情志、起居各方面均应顺应冬气潜藏,遵循养护人体闭藏机能的法则,方可“五脏元真通畅”。
《礼记》载:“春夏教以礼乐,秋冬教以诗书。”前人常趁冬时兴办冬学,识字扫盲,提升学养,以立冬日为冬学开班仪,举办拜师、谢师的仪式,谈古论道,上下求索。
春发陈是立志,夏蕃秀是长养,秋容平是收敛,冬闭藏是厚积。“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冬季伊始,当养精蓄锐,勤求博采,以待春生!
本文作者为预防保健科主任、主任医师提桂香 吕品副主任医师 黄梦文、曾静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