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今日大暑:炎炎暑天,遥祝夏安,春夏养阳,心静乃凉
时间:2022-07-23


“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通纬·孝经援神契》

“火郁之发,太虚肿翳,大明不彰,炎火行,大暑至……”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熹润土之溽暑,扇温风而至兴。”

——《大暑赋》

暑分阴阳 养生得当

大暑属长夏之时,长夏除气温炎热外,气候表现以潮湿闷热为主,故有长夏主湿之说,五脏与脾相对应。暑为热,兼夹湿,而暑热为阳邪,湿浊为阴邪,故暑证亦分阴阳。若热胜于湿,则为阳暑;若湿胜于热,则为阴暑。阳暑易避,阴暑难防。

动而得之为阳暑,是指在烈日下劳作或长途行走,或在高温、湿度较高的环境下久处所受之暑热。感之症见大热、大渴、大汗、烦躁、舌苔黄干、脉洪数等征象。首选方药为经方白虎汤(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加减以清热消暑,养阴生津。

静而得之为阴暑,是指酷暑时节,或因吹风纳凉而受寒于表,或因饮冷无度而受寒于里所受之暑热,感之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困、神疲乏力、舌苔薄黄,脉濡细等征象。张景岳有言“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治宜温散解暑,首选新加香薷饮(香薷、白扁豆花、厚朴、金银花、连翘)加减以清热解暑,滋阴润肺,酌用藿香正气水等。然伤暑有时未必即发,或暑邪内伏发为伏暑,及至秋凉气收,邪正相搏,发为寒热交作的疟证。

祛暑湿的方法主要是芳香化湿淡渗利湿。暑湿困于中焦,可以芳香之品化湿浊之气,清香化湿,升清降浊,调顺气机;湿重者佐以淡渗利湿之品,将湿和热从小便排出,如赤小豆加薏米。常见的消暑祛湿食材还有白扁豆、玉米须、冬瓜、西瓜翠衣等。

时令轮转 物候显现

一候:腐草为萤。《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曰丹良,曰丹鸟,曰夜光,曰宵烛,皆萤之别名。离明之极,则幽阴至微之物亦化而为明也。”大暑时萤卵产在腐物败草之上,幼虫孵化后,靠食取这些腐殖物作营养而成长,大暑为至阳至明之时,萤火虫乃幽阴至微之物,于此时节相会,亦有迎接凉秋之意。

二候:土润溽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暑,溽湿也,土之气润,故蒸郁而为湿。暑俗称龌龊热是也。”暑为热,溽指土之气润蒸郁而成的湿。大暑时天气闷热,土地潮湿浸润。天暑下迫,地湿上蒸,如《内经》经文所言“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三候:大雨时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前候湿暑之气蒸郁,今候则大雨时行以退暑也。”入伏以来,暴雨时而出现,燥热悄然减弱,节令开始向立秋过渡。物极必反,否极泰来,阴阳相互的转化,大暑的到来也意味着节律逐渐向立秋过渡。

食饮药膳 脾胃得安

“切须饮食温软,不令太饱,时饮粟米温汤、豆蔻熟水最好。”

——《千金食治》

“粥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

——《备急千金要方》

“夏日伏阴在内,暖食尤宜。”

——《寿世保元》

夏令气候炎热,易伤津耗气,长夏湿热,脾喜燥恶湿,故长夏养生有“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之说;《黄帝内经》亦有“药以去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论点。此外,夏季是阳盛之极,阳气盛气温高,阳气充浮于外,人体阳气运行旺盛而畅达于外,气血趋向于体表,故饮冷无度,寒凉冷物下肚,易吐泻不止。

桑葚百合粥

【材料】鲜桑葚30克、鲜百合15克、糯米100g、冰糖适量

【做法】桑葚与百合洗净后浸泡半小时,文火煮糯米、桑葚、百合为粥,待粥黏稠后,加入适量冰糖煮至融化。

【功用】擅补肾益精、滋肝明目、养心安神。桑葚滋阴补血、生津润燥,百合亦能养心安神、润肺止咳。适合心肾不交、烦热难眠之症,可改善更年期失眠多梦、头晕目眩、心情抑郁、神情恍惚、心悸烦躁等疾患。

荷叶扁豆粳米粥

【材料】鲜荷叶10克、白扁豆30克、粳米100克,取扁豆、粳米适量

【做法】煮粥,粥成,纳入丝状鲜荷叶,5~10分钟后成粥。

【功用】健脾化湿、消暑止渴。亦可加入绿豆、莲子、芦根、白茅根等清热解暑之品及山药、枸杞健脾益气生津之品,和而煨粥,以奏健脾胃、祛暑热之效。此外,夏季应心,心在液为汗,暑热更易耗气伤津,可适当取用清心安神、养阴生津药材,以安心神、益心气。如桂圆莲肉麦冬大枣冰糖粥,佐以枸杞、菊花、西洋参等。

三花三叶代茶饮

“三花”指金银花、菊花、百合花;

“三叶”指荷叶、淡竹叶、薄荷叶。

少许花叶,沸水而泡,亦或同煮为水,清香化湿,解热理气,升清降浊,调顺气机。

情畅神清 酷暑得宁

中医称大暑期为“痊夏”,俗称苦夏。大暑时节高温酷热,易动“肝火”,经常会出现莫名的烦躁、乏力、食欲不振等问题,也被称为“情绪中暑”。中医讲究夏日养心,心伤则心神动荡,精神涣散,甚则神志失常。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脏腑功能的集中表现,心神受损则必涉及他脏。

此时养生重在调养心神,倡导保持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故当谨防情绪中暑,建议:保证睡眠,炎热时段减少活动;调整工作生活节奏,劳逸结合;保持乐观情绪,戒躁戒怒。

借宁静致远的心态,防热邪伤身,俗话云:“心静自然凉”,要保持神清气和、胸怀宽广,乐观洒脱,以利于气机的宣泄通畅。夏季属火应心,“养心”是夏季养生的关键点,宜听曲赏画,练瑜伽、打太极拳以静心,动静结合以达精神饱满。

腧穴揉按 暑解脾健

中暑急救“三冲穴”:

关冲穴,位于手无名指末节尺侧,距指甲根角0.1寸处,功用泄热开窍、清利咽喉、活血通络。

中冲穴,位于中指末端最高点,功用醒神开窍、清心泻热。

少冲穴,位于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根角0.1寸处,功用清热熄风、醒神开窍。

【方法】当出现头晕、头痛、口渴、恶心、欲呕等中暑症状时,可用大拇指按压上述三穴,最好用指甲尖掐、按,且要保持适当力度,以能感到明显酸、麻、胀、痛感为宜。除“三冲”穴外,还可配合一些其他的“急救穴”,如人中、大椎、合谷、足三里穴等以加强清热消暑的功效。

大暑时节湿热交蒸,长夏保健,当先健脾以祛湿,可选择按揉阴陵泉、足三里、中脘等腧穴,起到健脾祛湿,益气强健的作用,使脾土运化水湿功能正常。另外,艾灸心俞、神门、内关等穴位有利于降心火,理心气,畅情志,养心神。

起居有常,劳逸得当

“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一时虽快,风入腠里,其患最深。”

——《琐碎录》

“夏勿露卧,令人皮肤成癣,或作面风。”

——《遵生八笺》

“夏三伏极热时,汗要多出,则周身所染风寒湿气,由汗而出,可保一年无病。”

——石成金《传家宝》

人之于自然,顺应为宜,“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心通于夏,心脏的生理功能在夏季比较旺盛,具体表现在心主血脉,气血旺盛,运行畅达,汗液排泄增加,故炎炎夏日中,腠理开泄、津液外出,适当出汗对调整身体机能大有好处,故应适当吹取空调,防患空调病。

暑天养生,应谨防吹风纳凉,天气炎热时,腠理疏泄,玄府打开,加之寐时卫阳入里,如若突然外受寒邪,毛孔骤闭,暑湿内困而出现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肢体酸痛等阴暑见症。

夏季养生,最好坚持“少动多静”的原则,可以在环境清幽的室内读书习字、观景纳凉,运动最好选在早上和晚上,避免烈日毒晒,谨防“生病起于过用”。

三伏艾灸与贴敷 阳长脾健神得主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大暑节气处于三伏天里,“伏”字,原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也是对三伏天起居养生的阐释。比如尽量不要在午未时最炎热之际(11~15时)出门,适当吹空调以使汗出畅通;不可熬夜,子时(晚上11点)之前入睡亦是伏;生活上怡情易性,调伏心态情绪。

三伏天是自然界阳气最盛之时,此时最宜冬病夏治以天人相应来养生,“长夏胜冬,克制宿疾”、“春夏养阳”、“长夏胜冬”,即助长夏天的旺盛阳气,来克制和驱散冬天阴寒之邪,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炎炎夏季,骄阳普照,地热蒸腾,正是人体阳气活动旺盛之时,养生也宜侧重于养阳而顺应节律变化。人之言行,与天地运行之法则相和,则长生久视,不合则百病丛生。通过食饮、起居、情志、腧穴药膳等方面的调节,使得脏腑机能旺盛而协调,方能达到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的状态,气聚就是保持我们的五脏元真通畅,舒畅气机,使邪得泄,邪不扰心,方能凝心安神。

本文作者为预防保健科主任、主任医师提桂香、吕品副主任医师 黄梦文、曾静硕士研究生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