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立秋:阳消阴渐长,金肺宜润养
时间:2022-08-07

立秋·时节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黄帝内经·素问》

天人相应 气收呼应

“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又通“揫”,敛聚之意。立秋,正处于季节轮转、阴阳浮沉交替的节点。《管子》曰:“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立秋时节,万物成熟收获,天地间的阴气逐渐增强,而阳气则由“长”转“收”。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是为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中国传统文化将“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故秋季以立秋为始点。《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

天人相应,高下相召,气机相感,人体内在的气机也随着大自然气势的变化趋向于向下向内的状态,逐渐体现出秋收之意。立秋节气是阴阳消长的交替节气,寒热交杂,脾湿与肺燥同存,燥湿不济,病变徒生。病理方面,人体经过漫长的炎夏酷暑,阴阳矛盾间呈现出津液相对不足的阴虚之征,易虚火上延出现“秋燥”,“肺为娇脏,喜润恶燥”,鼻乃肺之窍,同时肺主皮毛,肺主气司呼吸,故鼻腔干燥在立秋之后尤为常见。

风吹露白显秋令

初候:凉风至。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中云:坤纯阴,故曰凉,坤为风,凉风为西风肃清之风,肃清是为收敛,暗合秋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道:“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随着火热暑气的逐渐消减,阴象之风自然到来。

二候:白露降。清凉风来,露降为白。东汉刘熙的《释名》释露为“虑”,草木亦感受着秋季肃杀收敛的气候变化而为趋于凋零而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道:“大雨之后,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蝉鸣,寒蝉小而青,蝉知天命将近,故变声凄切,《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寒蝉,《尔雅》曰寒螿蝉,小而青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声变之矣。”大自然气候的变化,也即时地反映在万物生灵上,天地人三才,动植物之变,都体现着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食饮药膳养生

“立秋后十日,瓜宜少食。”

——《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

“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养肝气。”

——《千金·食治》

“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素问·脏气法时论》

秋时肺金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养肺润燥以金水相生,生津养阴,如《饮膳正要》所言“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麻为芝麻,《本经》言其味甘,平,主伤中虚羸,补五内,为润燥之佳品。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又有“秋不食肺”之说,酸味收敛,辛味发散,秋季应“少辛多酸”,尽量少食辛辣及油腻食物,可适当多食酸味果蔬以化阴,又有“酸助肝”之意。此外,秋后应减少生冷寒食,脾胃虚弱者尤慎,健脾祛湿以培土生金,顾护后天胃气。

【梨】

秋季时令水果,生津止渴润燥之佳品,鲜嫩多汁、酸甜适口,又有"天然矿泉水"之称,当季最佳的补水护肤品。“其能消渴解酲者,又莫如西苑之截梨,北山之酸梨也”,孙思邈言梨味甘微酸而寒,正暗合《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的道理。

【五汁饮】

出自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温病条辨》,药用麦冬15克,水煮20~30分钟后去渣取汁,取适量梨、藕、荸荠、鲜芦根榨成汁,合而为饮,以达清温燥,补津液功用。

【枇杷莲藕百合羹】

材料:枇杷、莲藕、百合各30克,白砂糖、水淀粉各适量。

做法:百合洗净;枇杷洗净,去皮、核;莲藕洗净,去皮、切片,纳入锅中,加水适量,武火煮沸,文火煮至百合、枇杷肉、莲藕软烂成泥,加入白砂糖和水淀粉搅匀,煮沸即可。每日早、晚食用。

功效:滋阴润肺、清热止咳。

此外,立秋时暑热之气还未尽消,故仍需适当食用绿豆、荷叶、红小豆、山药粥等药食同源之品以清解暑热。

畅情志 慎起居 适劳逸

《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立秋后在精神方面要做到内心宁静、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及时主动排解郁闷,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即万物丰收景象之气。

《养生论》记载道:“秋初夏末,热气酷甚,不可脱衣裸体,贪取风凉。五脏俞穴皆会于背。”立秋后,自然界阳气开始收敛、沉降,在起居上应做到“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以晚9~10点入睡、早晨5~6点起床为宜。早睡以顺应阳气收敛,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太过之患。

“收养”是秋季养生的主要原则,秋冬养阴意即涵养潜藏体内的阴气阴津。故立秋节气运动不宜过大,不要过度出汗,避免阳气耗散、阴津损伤,要选择一些舒缓的运动。早在《黄帝内经》中便有了“引导术”的记载,适当导引,讲究劳逸结合,动静有度,“不妄作劳”。

艾灸揉按 腧穴保健

【关元穴】

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扁鹊心书》曰:“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柱,久久不畏寒暑。” 古中医认为,夏秋之交艾灸关元,温热之气可直达丹田以助元阳。丹田灸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准则,春夏灸气海以养元阳,秋冬灸关元以养元阴,引气归元,以养元阴,调养阴阳。每周艾灸1-2次,每次灸15-20分钟,以局部皮肤发红而不烧伤为宜。

【迎香穴】

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约0.5寸,鼻唇沟中。燥易犯肺,点揉迎香穴具有清热散风、祛燥润肺、宣通鼻窍的作。方法:以两手中指或食指指肚,顺逆各揉搓20~30次,以迎香穴发酸、发胀、发热为度。

道法自然 天地人和

“此月肝心少气,肺脏独旺,宜安静性情,增咸减辛,助气补筋,以养脾胃。”

——《养生》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灵枢 本神》

中医的顺时养生,强调顺应天地阴阳寒热消长变化的规律,调整与天地阴阳变化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以使机体与自然和谐交融相处,从而达到养生防病、精旺神清的目的。一年四季,随着阳气的盛衰消长变化,呈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征象,春季阳气初升,夏季阳气旺盛,秋季阳气始收,冬季阳气闭藏。

故在四季气候变化下,食饮、起居、情志均应予以应时调整,使得神安情宁,起居合道,劳逸适宜,食饮康健。《上古天真论》记载道:“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立秋时节,尤宜顺应大自然逐渐向下向内的气势变化而涵养阴精,以守其时,安其势,保持身心的安和。

本文作者为预防保健科主任、主任医师提桂香

吕品副主任医师 黄梦文、曾静硕士研究生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