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中医心身并治心身疾病(二)
时间:2022-05-29

本期健康大课堂由心身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许凤全作题为《中医心身并治心身疾病》知识讲座,为您讲解心身医学领域中医治疗方略。

在疫情期间,我院采用线上授课的形式,方便您随时观看,查阅讲义。具体面授时间请您关注我院通知。

我院心身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许凤全为您带来《中医心身并治心身疾病》专题讲座,通过讲解中医心身疗法在临床症状与诊断上的干预方法,为您介绍中医心身并治心身疾病的具体方法。

中医心身医学的诊治方略

请扫码观看视频

心身疾病诊断

1. 心身疾病诊断程序

(1)收集病史

心身疾病患者神经症倾向,弄清患者心理社会紧张刺激对心身症状的作用。

(2)体格检查

(3)心理评估

一般表现

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定向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自知力等方面

(4)心理生理检查

心电图、超声、X线、CT、MRI、MRA、诱发电位检查、纤维内镜检查、TCD、以及其他疾病排除检查。

2. 常用心理测验

(1)智力测验

斯坦福-比内智力量表(S-B)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2)人格测试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

艾森克人格问卷(EPO)

(3)评定量表

90项症状自评量表

Zung 抑郁自评量表(SDS)

Zung 焦虑自评量表(SAS)

生活事件量表(LES)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

中医心身医学诊法

1. 望诊

望珍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不仅可以了解脏腑精血盛衰,还可以了解患者的精神情感状态。

《医门法律·望色论》:“察色之妙,全在察神”

《推篷寤语·原养生之教》:“目为神之牖”

《望诊遵经·变色望法相参》:“怒则肝气逆,故悻悻然目张毛起而面苍;愧则心气怯,故赧赧然颜渐汗出而面赤;思则气结于脾,故睑定而色黄以涩”。

2. 闻诊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断的方法。

闻诊中的心理证候,主要表现在声音语言方面,声音的高低缓急、强弱快慢、颤抖低语、均与心理变化相联系。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喜心所感,忻散之声;怒心所感,忿厉之声;爱心所感,温和之声”。

有些患者别有目的装病,也可通过闻诊以辨别真假。

3. 问诊

《素问·移精变气论篇》:“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

李中梓《不失人情论》:“性好吉者危言见非;意多忧者慰安云伪;未信者忠告难行,善疑者深言则忌,此好恶之不同也?"

问诊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状态,不同个性特征等采取不同方式加以引导,旁敲侧击,加深了解,若不注意这一点,常有可能弄巧成拙,轻者所获得的资料不确切,重者医患关系破裂。

4. 切诊

切诊是通过局部的脉诊和按诊,了解机体脏腑经络气血、精神情志等变化的一种诊断手段。脉象在心理病机分析和心身病症预后判断方面有重要意义。

孙思邈曾总结:"人乐而脉实,人苦而脉虚,性急而脉缓,性缓而脉躁,此皆为逆,逆则难治。"

常见中医心身疾病

1. 消化系统心身疾病

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痛)

慢性胃炎(胃痞)

胃神经症(胃胀)

溃疡性结肠炎(泄泻、痢疾)

肠易激综合征(泄泻)

慢性胆囊炎(胆胀)

2. 心血管系统心身疾病

原发性高血压病(眩晕)

原发性低血压病(眩晕)

冠心病(胸痹)

心律失常(心悸)

心脏神经症(胸痹)

3. 呼吸系统心身疾病

支气管哮喘(哮喘)

过度换气综合症(喘证)

神经性咳嗽(肝咳)

4. 神经系统心身疾病

脑卒中(中风)

癫痫(痫证)

血管神经性头痛(头痛)

紧张性头痛(头痛)

5. 内分泌系统心身疾病

糖尿病(消渴)

甲亢(瘿病)

肥胖病(痰病)

尿崩症(消渴)

心因性多饮(消渴)等

6. 肿瘤科心身疾病

胃癌(积聚)

肝癌(胁痛)

肠癌(便血)

食道癌(噎嗝)等肿瘤疾病

7. 泌尿生殖系统心身疾病

前列腺炎(白浊)

过敏性膀胱炎(淋症)

尿道综合症(淋症)

原发性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等

8. 骨骼肌肉系统心身疾病

类风湿(痹证)

全身肌肉痛(痹证)

书写痉挛(振颤)

局部性肌痉挛(振颤)等

9. 妇产科心身疾病

痛经(痛经)

闭经(经闭)

月经不调(月经先期、后期、先后不定)

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

更年期经前后诸症

不孕症(不孕)等

10. 儿科心身疾病

神经性厌食症(厌食)

遗尿症(遗尿)

腹痛(腹痛)

头痛(头痛)等

11. 眼科心身疾病

原发性青光眼(五风内障)

中心性视网膜炎(视惑)

飞蚊症(云雾移晴)

白内障(园翳内障)

12. 皮肤科心身疾病

湿疹(湿毒疮)

牛皮癣(白疮)

痤疮(粉刺)

斑秃(油风)

慢性麻疹(风疹块)

皮肤瘙痒症(风搔痒)等

13. 耳鼻喉科心身疾病

心因性耳聋(耳聋)

美尼尔氏征(眩晕)

失音(喉喑)

过敏性鼻炎(鼻鼽)

14. 口腔科心身疾病

口臭(口臭)

口腔溃疡(口疮)

灼口综合征

心因性牙痛(牙痛) 等

中医心身疾病治疗

1. 诊治原则

心身疾病应采取心、身相结合的治疗原则,但对于具体病例,则应各有侧重。

2. 脏腑辨证

(1)从肝论治

肝主疏泄情志,七情发病,首推肝郁。肝实、肝虚均可病,肝实证有肝气郁结、 肝胆湿热、肝郁化火、痰热内扰、瘀血内停,肝虚证有阴虚火旺和肝血亏虚。

(2)从心论治

《灵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心脾两虚、心虚胆怯和阴虚火旺导致的心神失养之虚证;心火炽盛与痰热内扰导致的心神不安之实证。

(3)从肾论治

肾藏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且为肾阴肾阳提供物质基础;肾水不足,一不能滋养肝肾,二不能承于心。肾阳衰于下,君火旺于上,形成上热下寒之证,或见肾脏阴、阳、精、气的虚损,引起肾志不安而见惊恐。从胆论治、从脾论治等等。

3. 六经辨证

(1)少阳病

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 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小柴胡汤主之。

(2)少阴病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4. 中医心理治疗

古代医家在治疗情志病时,强调“欲治其疾,先治其心”。

《素问》“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形与神俱”。

我国古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以阴阳、五行、道家思想等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和发展心理治疗方法——五情相胜法、说理开导法、移情易性法、顺情从欲法、怡情养神法。

5. 针灸治疗

《内经》记载针灸治疗情志疾病:“善太息,取心胆二经灸刺之”,岐伯日:“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也”。

此外,《针灸甲乙经》、《续名医类案》均有记载针灸治疗郁证的医案。

6. 推拿按摩治疗

按摩疗法即是通过采用适当疗法,刺激人体特定的部位以疏通经络、运行气血从而改善人生理、病理过程和人体自然抗病能力以达到预防疾病或促使病体康复目的治疗方法。在心身疾病的诸多治疗方法中,按摩疗法拥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

7. 拔罐刮痧疗法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刮痧集针灸、按摩、拔罐、点穴之优势,通过运用特殊工具刺激人体相关经络腧穴而达到活血化瘀、疏肝解郁、调节情绪之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8. 保健功法

(1)五禽戏

五禽戏是汉代名医华佗发明或整理改编,其巧妙地把动物的肢体运动与人体的呼吸吐纳予以有机结合,使道家的“熊经鸟伸”之术发展为一套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传统保健养生功法。

(2)太极拳

太极拳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辨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其习练者针对意、气、形、神的锻炼,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对人类个体身心健康以及人类群体的和谐共处,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小结

中医学特别重视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当情绪刺激过强超越了身心的调节能力,就会使阴阳失衡,脏腑气血功能失调,从而诱发生命体机体内存在的某种疾病或者加剧机体自身存在的已有疾病。《素问》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从中医心身角度出发进行辨证施治,能有效针对患者心身特点进行两方面诊治,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常见的心身疾病包括焦虑障碍、抑郁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围妊娠期及围绝经期女性身心障碍、自主神经系统疾病等,下一部分将就心身并治抑郁症进行讲解。

上一条
下一条